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说,“冒”字为中国第一易错字。“冒”上部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也不相连。《说文解字·冃部》:“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  相似文献   

2.
说从"冃"的几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从"冃"的"冒"、"帽"、"冕"及有关的"胄"、"最"等字,辨析"冃"、"曰"之别,提出现代汉字中应以"曰"代"冃"的主张,理由较为充实,可供汉字改革及整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钟鸣 《中学生电脑》2014,(12):75-75
古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要靠教师“传”,“业”要教师“授”,“惑”要靠教师“解”。  相似文献   

5.
解扬守信     
大秋 《课外阅读》2006,(5):34-35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文明中,“信”占有很重大的意义,与“忠”、“孝”、“节”、“义”并提。对于“信”的坚守,有时就体现了人格的高下,受人敬仰抑或遭人唾弃。《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这个著名的故事就表现了“信”的力量。宋人使(派)乐(yuè,姓)婴齐(宋臣)告急(楚军伐宋)于晋。晋侯(晋景公)欲救之。伯宗(晋臣)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即便)鞭之长,不及马腹。’天(上天)方(正,刚刚)授(佑助)楚,未可与争。虽(即使)晋之强(强大),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包容)污(污秽),山薮(深渊)藏疾(毒害),瑾瑜(美玉)匿瑕。…  相似文献   

6.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2009,(10):16-17
父及之垣十:忠告而善道 《论语·颜渊》篇记述了: 子贡问友(做动词,交朋友)。子曰:“忠告(诚恳地劝告)而善道(“道”同“导”,诱导、引导、劝说;“菩道”,好好地引导、劝说)之,不可则止,毋(同“勿”,不,不要)自辱(侮辱)焉。”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课后注释:“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这一注释不够准确,其中的“箜篌引”当为“引”。利用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始于汉末建安时期,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其放情长言,杂而不放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隋唐及隋唐以后,以乐府体写诗一直很流行。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  相似文献   

9.
张卫星 《教师》2011,(31):90-91
中庸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欲把握“中庸”的精义,有必要先揭示孔子所说的“过”与“不及”所包含的意旨。《论语·先道》篇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一段问答:“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做任何事,“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因为它们都背离了“中庸”,...  相似文献   

10.
安静  少华 《语文新圃》2009,(7):34-3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1):112-112
《庄子·至乐》载:“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教师被尊为“人民教师”,体现了人民给教师以重托,教师为人民而执教。所以,教师形象,美喻多多:曰“红烛”,曰“春蚕”,曰“园丁”,曰“人梯”,曰“人类灵魂工程师”,又曰“教师是学生前进的路碑,学生是教师人格的丰碑”。我不知道天下还有哪个行业的人被赞以如此之多的美喻。  相似文献   

13.
秦留权 《学语文》2003,(3):37-37
“点”和“染”本是中国山水画的用墨技法。“以笔头持下而指之曰擢;擢以笔端而注之曰点。……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成烟光,全无笔墨踪迹曰染。”(清·王檗《学画浅  相似文献   

14.
诗话两则     
《小学语文》2012,(4):36-36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相似文献   

15.
《新读写》2013,(1):17-17
是,会意字,从曰从正,目正(太阳升至中天叫做正午)为直。“直”即是字的本义。是非与直曲(习惯称曲直)是同义词,是即直,非即曲,所以“是”有“正确的”、“对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体分为序论、赞论和论传三种,对它们的界定与归类理应从文体的角度去追溯源流,而不是从“太史公曰”所处篇中位置的前后来予以划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史记》一书中纷纭复杂的“太史公曰”有更为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同门(师)曰朋,同时曰友”这是对朋友狭义的注解。就广义而言,“彼此有交情的人”在古代还有许多别的称谓。  相似文献   

19.
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字文化水平,都是有益的。本文就“太史公曰”的主要内容,“太史公曰”的艺术手法及“太史公日”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