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儿"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儿"指的就是这个味儿.具体来说,"语文味儿"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2.
一、"读教师"不仅仅是无奈 最近,读了一位教师写的听课随记.在一节展示课上,教师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进行拓展性训练.随记中写道:"孩子们写的、说的不过是一些口号式的话,跟课文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关系.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孩子们的知识和能力拓展了什么呢?难道这就是新课程吗?这问题困扰着我……"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在"读写联动"的课堂上,我们有这样的见解:"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学生写得好,读得就更好。"在"读写联动"的课堂上,"写"主要是指阅读进行中(而非通常的阅读结束迁移时)的随文练笔,而"读",主要指文本阅读。因本文所述的"随文练笔"与对文本的"读"是互相穿插的,"读"注入"写","写"也同时注入"读",二者存在着互为促进的关系,它们的碰撞往往产生联动效应,所以称为"读写联动"。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3,(67):30-31
<正>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回答诸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等这些问题时,答案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个观点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有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既然阅读不仅仅为了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呢?这就要从社会对阅读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的"昕、说、读、写"之"说"理应与"听、读、写"受到同等重视,但学生升学考试中很少有"说"的内容,有的教师便认为"说"的训练是可有可无的了.于是,对"说"的训练不是放弃,就是淡化,导致了很多学生敏于书本而讷于言辞,能讲会说、能言善辩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说"的能力的缺憾将会影响到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工作质量、人际的交往、性格的完善.究竟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正"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7.
"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喂,季老师吗?我女儿写了一篇《一个令我最佩服的人》,你猜猜看,她写的是谁?"我一听,知道是经过我语言康复训练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苏骊小朋友的妈妈,我迫不及待地说:"她写的是我吗?快,让她读给我听."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好文章?如何引导学生写好文章?是语文教师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影响文章好坏的因素很多,立意、文采、结构、风格等等.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写什么?怎么写?其中,解决"写什么"是难题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习作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可就在当前,许多小学生存在着作文写不好、怕写作文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每逢作文,我感到无话可写,只好东拼西凑,写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内容。"有的学生说:"作文不叫作文,简直就是作难。"作文就真的难写、可怕吗?从我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来看,并不是这样,在此我想就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多读是写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多读"并非盲读,让学生有选择性、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是一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  相似文献   

11.
问题3:有不少老师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学习写作而读,写作才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如何理解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它和阅读教学,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但真正从读到写转化起来并不容易,读得多,也不一定写得好.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记叙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记叙文"写好了一辈子受用。在高考作文中,写记叙文的考生也有很多。那么怎样写好记叙文呢?纵观2006年高考的优秀记叙文,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夺取高分的一些秘诀。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7,(9)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读”和“写”的关系问题,古人早有言及。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讲多读才能写好的道理,是杜甫写诗的经验之谈。但仔细揣摩,又出了问题。杜甫读万卷书,下笔就篇篇皆成章,一篇败笔也没有么?也许对天才的诗人是这样,但其中的艰辛,杜甫没有明说,那就是在“读书破万卷”后还要加上“勤奋练习之”一句。虽不成诗,但道理固然。语文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中说过:“我们一向重视写。为了写而重视读,读是为了写。”张志公先生对“读”和“写”的关系强调得十分清楚。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处理这…  相似文献   

15.
编者希望借本辑课例与同行一道思考如下问题:"读写"是否应该结合?"读"与"写"应在何种程度上进行结合?又应以何种方式进行"结合"?对"读写结合"的讨论似应首先确定一个大前提,即: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大疆域,"读"与"写"的分工是必要的。如果说,"分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巨大进步,那么,语文教学上"读"与"写"的分工,也是语文教育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领域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的语文课?下面的三则教学案例启发我们,"好课"是由好教师引导出来的,"好课"其实就是有着浓郁"语文的味道"的课,而所谓"语文的味道"其标准至少应包括下面两条.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应该怎么学?答案是:多说、多读、多写、多看.笔者就"多说"谈谈个人的看法. 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在"说"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大趋势。"读"即对文本的研读,"写"即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他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尤为重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诗歌教学课堂往往书声琅琅,读中理解,读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指的是"语言"与"文字".其中."语言"侧重指口头语言,"文字"侧重指书面语言.就语文教学而言,"口头语言"应加强听与说的训练,"书面语言"应加强读与写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语文味"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在进一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实践的分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一般来讲,"语文味"的产生及浓淡主要看课堂中是否进行了一定量的"从读悟写","从读教写",也就是说要看进行了多少"为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