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28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年约60岁的女同志,提了一支网兜,踯躅着走进湖北随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见了忙说:“老妈妈,您来办什么事呀?请这儿坐!”老同志拿出证件,那位工作人员一看,楞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同志前来采访。他心想,以前遇到报社记者来采访,总要有领导陪着,这位记者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相似文献   

2.
她,衣着朴素,举止大方,虚心好学,毫无记者的架子,工作一丝不苟,采访深入扎实,严格要求自己。她就是《北京日报郊区版》年轻的女记者郭建荣。有这样几件事使我们很受感动。二月二日,这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京市丰台区有八对残疾人举行集体结婚典礼。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小郭,但又担心她来不了。适逢春节前夕,谁家里没点事?再说,大冷的天,路又远,不来又不影响发稿。但出乎预料,小郭却准时到达,还把摄影记者刘瑞聪同志也约来了。婚礼刚结束,小郭和老刘没歇脚、没吃饭、急着赶回去发稿.我为他们领了饭费补助,他们说什么也不收,在二月五日稿子见报时,却只署了两名通讯员的名字. 二月二十二日,丰台区专业户张希贤慰问“两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4.
1984年10月,在社会闯荡了几年的我终于于22岁那年圆了龆年的梦幻,走到记者、编辑的岗位上,于是,我写下,发表了2100篇新闻,近百篇政治、经济论文、调查报告、内参,一百多篇新闻论文,一批文学作品,出版了专著《新闻开发法》。我的身份是农民(户口在农村)。回眸往昔,在一串串不  相似文献   

5.
我做为一名业余通讯员,能以常给新闻单位写稿,真实地报道社会情况,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尽一份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到光荣和自豪.特别是自己所写的东西,在电台电视台变成声像、在报纸上变成了黑字时,那种陶醉的心情,用语言和文字是无法形容的.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社:去年10月,我公司会同铜陵市新闻协会、安徽大学新闻专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新闻串讲会,并特邀贵报记者柏生同志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柏生同志在铜陵短暂的几天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会议期间,好在我公司五松山宾馆下榻,她坚持不住已安排的较为舒适的房间,硬是搬到普通客房。途经马鞍山时,她又将我们预订的条件优裕的房间退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社:去年10月,我公司会同铜陵市新闻协会、安徽大学新闻专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新闻串讲会,并特邀贵报记者柏生同志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柏生同志在铜陵短暂的几天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会议期间,好在我公司五松山宾馆下榻,她坚持不住已安排的较为舒适的房间,硬是搬到普通客房。途经马鞍山时,她又将我们预订的条件优裕的房间退掉。在讲课中,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与会新闻工作者。同志们反映,听了柏生记者的课,如临其境,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和启迪。她为帮助我公司培养新闻人才作出了贡献。会后,她放弃了大会安排去九华山、黄山的游览,下矿井、进厂房,深入到我公司铜官山铜矿、凤  相似文献   

9.
人民需要这样的记者瞿长福时间虽然过去了一年多,我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当时人民日报年轻记者王慧敏,在深入河北灵寿山区采访"太行七贤"时,因为过度疲劳和山地反应,曾一度休克。本来,他满可以坐在县里看看资料、听听介绍,然后回来写一篇也可以交差的报道。但是他...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一个特殊的年份,让记者忙碌了一年,也让记者着实“风光”了一载。然而,这一切,却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时代的使命和肩上的压力,告诫自己:勿忘人民,勿忘职责,勿忘铁肩担道义。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个特殊的年份,让记者忙碌了-年,也让记者着实"风光"了一载.然而,这-切,却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时代的使命和肩上的压力,告诫自己:勿忘人民,勿忘职责,勿忘铁肩担道义.  相似文献   

12.
人物采访是新闻记者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不少获奖的新闻作品,人物采写都比较成功,写得好的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和写作,能反映一件大的事件或者反映一个事物的侧面和正在进行中的一个运动成果。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的电视人、93岁的迈克·毕莱士去世,他的新闻人生吸引了众多注意力.而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他对记者这个行当的坚持.《纽约时报》称他为老记者(longtime),曹景行先生认为名副其实,并"向(这位)真正的老记者致敬"!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基层工作,平时多与记者打交道。大多数记者能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基层工作鼓与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但也有极少部分记者时不时来“骚扰”几下,给基层工作增添麻烦,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一是“合作记者”。这些记者对基层很“热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基层一次,但采访不深入,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写稿时自己不动手,“请”通讯员写个稿子,自己在上面稍加改动,就算完成了差事。个别记者甚至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通讯员来稿上随便加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位通讯员不高兴,这些记者就会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想在报刊上露露脸,就得听我的,否则就封杀你。二是“广告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记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把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放在一边,在采访的同时,不安分守己,干起了第二职业,变相拉广告。他们把新闻当做跳板,搞有偿新闻。不论稿件质量如何,只要你出钱,稿件就可以上报刊。你钱出得多,不仅在稿件篇幅上可以商量,而且在文章质量上多加“润色”。三是“官员记者”。有的记者摆错了自身的位置,总喜欢将自己当成“上面的人”,不仅有官气,而且官气颇浓。基层有什么活动邀请记者,先要打招呼,来去小车接送,住宿时图享受,爱蹲宾馆,倘...  相似文献   

15.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50年前的秋天,刘少奇亲自主持召开了华北记者座谈会,并在这个会上对党的新闻事业和记者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和期望。这是我党新闻事业史上的大事,对我个人的影响,更是十分的大,因为我下决心从事新闻工作,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之...  相似文献   

16.
李东生 《传媒》2001,(1):13-15
在和平时期记者也是个危险的职业吗?答案是肯定的。2000年新年伊始,在江苏无锡召开的中国记协维权工作会议上,中国记协副主席栗国安就指出:舆论监督不是狭义的某家报社的行为,而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行使自己当家作主权益的体现。但是,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7.
"十一"前后,央视记者在街头追问路人"你幸福吗",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不同回答。此情此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后,公众更是议论纷纷。笔者以为,是否要问"你幸福吗",这其实反映了一种趋势。当统计数据长期唯GDP为是的时候,有人发现居民的收入未必能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当统计工作更加关注居民收入的时候,有人又发现人们内心感受到的幸福程度未必能与收入的增长成等比例,甚至未必能成正比例。于是,无论是各国的政府统计  相似文献   

18.
钟新 《新闻与写作》2006,(10):36-37
写作教练告诉你要学会观察,但现实中的观察却需要记者自己去摸索。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际采写练习才能炼成一名优秀记者。而有一位写作教练陪伴身边可能会让你少失误,使你的练习更有成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对于黄亚平来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一但得到新闻线索,他就会像优秀的短跑选手听到发令枪声一样,飞速奔往新闻发生的现场。 黄亚平学新闻是半路出家。他学过美术,当过教师,搞过团的工作。1987年以前,他对新闻知识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偶然的一次尝试,小言论《卖肉的苦恼》变为铅字,将他引入了新闻报道的大门。 1988年4月,黄亚平自费参加了西安晚报通讯员学习班。系统化的学习,诸多良师的言传身教,加上他不知疲倦、勤奋刻苦的努力,使他在新闻采写上有了一个飞跃。在这之后的一年多里,他采写的社会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不少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汉城墙在哭泣》(获1989年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三等奖)、《锦旗热探秘》(获1989年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二等奖)、《进城谋生计并非都得意》、《孩子们为何离家出走》、《养猪户的喜与忧》、《水——生命之源发出警告》等等。 黄亚平一开始就选择了社会新闻这一领域,究其原因可以罗列很多,归结一点,那就是“爱”。  相似文献   

20.
在河北省的记者队伍中,河北电台驻邯记者赵金海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外出采访是出了名的。他爱人民,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无私无畏,刚直不阿;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人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党员记者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同行的耳濡目染他“身”入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壤,“心”入农民群众真情实感的内心世界,在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