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馆驿诗属于行旅诗的一种,在唐代达到了高度繁荣,这类诗歌以羁旅行役为中心母题,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唐人的行旅生活,表现了他们放荡、洒脱、执着的漂泊精神与游子品性。  相似文献   

2.
一、时期区分 唐代学通常被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中国学的历史,大致是根据王朝的划分来把握的,但一个王朝再分几个时期,在唐代以外不太实行。仅这一点也表明这个时代学的丰富、多样,只用“唐代学”难以容纳。四个时期如何划分,不同的说法多少有些出入。小川环树《唐诗概说》是这样划分的:从唐开国的武德元年(618)到景龙三年(709)是初唐,  相似文献   

3.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物质困窘、耿介率真、愤世嫉俗、毅然奋行是其小说中飘泊的共同特征,离去一归来—再离去是他们共有着的一种行为模式。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漂泊形象既凸现了郭沫若鲜明的创作个性,又表现出其坚韧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唐代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恢复正常秩序,唐代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成为古代学中众所公认的成绩最显的一个研究领域,有关唐代学研究的进展和收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会队伍建设,1981年唐代学会在西安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的唐代学研究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规模研究时期。二是学风的转变,唐代学研究中的转型,表现在历史决定论思维方式的被扬弃,在学术观念上体现为由形而上学向历史回归。三是研究思路的拓展,学术观念的变革,使唐代学研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价值判断倾向,而代之以对学史现象,过程及意义的关注,将以往点的研究扩展到面;“化热”的方法论的讨论则开阔了研究的范围和思路,检阅近20年唐代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作家研究是收获最丰富的方面,另外,在诗歌批评,章研究,小说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馆驿诗属于行旅诗的一种 ,在唐代达到了高度繁荣 ,这类诗歌以羁旅行役为中心母题 ,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唐文人的行旅生活 ,表现了他们放荡、洒脱、执着的漂泊精神与游子品性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文学中伴生对偶人物是常见的,他们以其独特的神采丰富着文学人物的画廊。本文通过对伴生对偶形象的分类,分析其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展现了随着时代、民族艺术心理等方面的异同所呈现出不同的外在形象,指出他们所具有的典型的神话原型特征,发掘其心理和哲学内蕴,从而探求它在文学发展中特有的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文结合,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具有传统性的艺术特色。它产生于汉魏六朝而成熟于唐代。在唐代各类小说中,无一不有大量的诗歌(包括词、赋、民谣等)。其原因是:一方面小说家把诗人诗歌作为素材写成生动别致的小说;另一方面,也用诗歌作为小说的一种艺术手法,用以深化主题,渲染故事情节或刻划人物等等,使其作品更为出色,这一文学现象也给后世以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代学源远流长,对亚洲特别是韩日两国影响深远。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学术接轨和学术交流已日益得到广大学的重视,成为学术界的强烈呼声。韩日两国学对唐代学研究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特点,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关注他们的研究现状、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推进中外化交流已成为唐代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月3—8日,“中国唐代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本刊特辑发此组“韩日唐代学研究”章,以期对促进中外学术的交流与互动、倡扬学术视野的国际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谭优学是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唐诗人行年考》是20世纪唐代诗人研究的重要著作,填补了研究的空白,探索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同时还是一位随笔作家,作品中有浓厚的文化意识,风格幽默,独抒性灵。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律学世家,同魏晋南北朝的律学世家一样,在立法、司法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起过重要作用。但唐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同魏晋南北朝有较大变化,因此唐代的律学世家又有不同的身份特征。该文考证出唐代五个律学世家,通过分析,知其已是儒家化的律学世家,他们不仅长于律,同时也精通礼,常据礼断案,又引礼入法.为唐律的儒家化贡献了力量。但唐代的律学世家,已不可能有魏晋南北朝律学大族的成就和表现。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文学史上对唐太宗的评论有失公允。这里概括地论述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指出太宗主张文质并重 ,既重视文学的政教作用 ,又关注文学的艺术特点 ,主张“师古”、“劝诫”、“雅志”、“切直” ,倡导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 ,对初唐文学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应予以进一步的重视和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中古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初唐阶段具有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初唐文学思想对六朝绮靡文风并非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一种在总结前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辩证否定。对于魏晋以来的文学思想来说,初唐可以算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对于整个唐代文学思想,它又可以比之为一个短暂的前奏,一个后来文学思想据以出发的起点。所谓初唐史家、诗家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的矛盾,其实正是这种处在新旧变化之间的文学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历来对于晚唐体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分歧,就是在宋代士人中对此的看法就不尽一致,而宋末方回对于晚唐体的竭力渲染,这自有其深刻用意在。文章由此对整个宋代文学思想史上关于晚唐诗与晚唐体的各种不同看法作出较为系统的清理,并力图理清其中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其由沿袭到反拨再到回归的整体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唐诗是中华文化繁荣时代的精品,唐诗意象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衬托性、组合性、通感性等特点,揭示唐诗的这些特点,对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操和诗歌的精髓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8,(1):39-43
汤谐自幼好学,对司马迁《史记》一书用功甚勤。他的《史记半解》一书在清代《史记》评点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文学和史学价值较高。而其在《史记半解·杂述》中关于古文文法之祖、意法关系、文章之道以及"欲得《史记》之妙,必先痛洗俗肠"的相关论述既是其文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其全部《史记》评注的纲领。明确这些,对研究《史记半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张钫及其千唐志斋所藏石刻进行了介绍,重点研究了千唐志斋石刻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唐是唐朝传奇文创造的兴盛时期,其中婚恋传奇也盛于此时。《唐律疏议.户婚》作为唐代婚姻法的主体,其思想在此时的文学作品中亦有不少描写和反映。通过二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中唐传奇中多种形式的婚姻,都能从唐代婚姻法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道教辉煌的时期,唐代传奇小说家将其文化底蕴融入文学创作,成就了唐传奇独特的文学内容与表达形式。尤其是道教文化底蕴中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和重视女性思想,深深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促进了唐代传奇小说走向高峰。没有道教,就没有唐传奇丰富婉转的内容;没有唐传奇,唐代的小说发展无疑会滞后。  相似文献   

19.
《书谱》是初唐孙过庭用草书书体、骈文文体写成的一篇阐发书法理论的作品,它集书法理论、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于一身。在这篇不足四千字的作品里,孙过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书法思想和创作经验。细绎《书谱》,会发现《书谱》的书法理论吸取了大量唐前文论的观点,对唐前文论遗产做了合理而有效的借鉴。这既表现出孙过庭过人的理论素养,也体现出书论和文论两种不同理论之间的相关互动。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有机融合史传、诗歌、骈文、辞赋等文体于一篇之内,呈现出"文备众体"的典型特征,其融合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用史传法而以志怪、诗文交错、歌传相偶。唐传奇经常在史传的框架内叙奇述异、驰骋想象,也关怀现实、针砭时弊,体现出史家的批判精神;能够将诗与文交叉、组合运用,或为小说创造出诗意的境界,或传达人物的情感,或增强作品的艺术真实性;而歌传相偶则形成了文体之间的对话,构成叙事学意义上的"互文本",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表现空间。文体融合使得唐传奇在叙事、抒情、议论方面灵活自如,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