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加强大学生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与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教育十分必要,并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教育,需遵循由内到外、由近及远、区别类型和突出重点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孔孟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个体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孔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健全个体的身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家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传统的根基。道法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基础,老子强调要“知常”、“知和”、“知足”、“知止”,倡导“天人合一”,这对于我们今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儒家和谐思想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深受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熏陶,表现出"贵和""中庸"的和谐思想.武德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因此,武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它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从广义的角度看,“和谐世界”应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是因为当今世界还远不够和谐;“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反映;也是为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外部条件之必需。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推向世界,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在继承中的发展和创新;高举“和谐世界”旗帜回应了“中国威胁论”,表明了中国负起自己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 《教学与研究》2005,7(7):85-89
构建和谐社会需梳理“和”与“何以致和”的基本理路,以求得“达致和谐”的现实途径。“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不同方面的和睦、和顺关系,并经历了“中以致和”到“以礼致和”的演变,结果往往是大一统的“同而不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强调以差异和对立为基础的“和”,使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表现为“争”,更倾向于冲突制度化达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西方传统和谐理念的发展和扬弃。和谐社会应该是利益协调、平衡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因此,可以将完善契约基础上的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洋 《天中学刊》2014,(1):55-57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与社会意义,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理念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新时期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战略.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着和谐、团结、平等、人本、发展等理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大学构建和谐校园,发扬求知、求真、崇尚科学的精神,形成互助、仁爱、与人为善的良好人际关系,建构大学制度,凝聚大学精神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用“和合”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开放、理性、有序、公正、诚信和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0.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现实需要,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针对中国的内政建设,其实质是理解与包容;而构建“和谐世界”则是中国在外交方面所提出的创新性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是当今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主轴和最强音,也是中国兴国济世的优方良策。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要反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要反对以西方文化的“和谐“观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德文化的精华、最好的理念、最基本的精神,德文化的核心就是构建和谐,维持社会秩序.德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内容,它寄托了无数仁人志士对心中美好社会的幢憬和向往。这些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为政”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各具特色,每个部分又相互交织,构成“为政”内涵丰富而又系统的体系.“为政”理念灌注了孔子超前的政治智慧,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并且深入到人们灵魂深处,它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孔子的“为政”思维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原则要求的确立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与文化指导作用,体现了巨大的时代价值.运用孔子的“为政”哲学思维,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以更加丰富的姿态走进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相似文献   

15.
高文胜 《华章》2007,(12):82-8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合""和谐"思想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适应我国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运用"和合"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和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所谓"和合",指和谐、和平、祥和、结合、融合、合作等.和合文化的精髓或价值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主旋律,而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和为贵,崇尚中庸”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今天在构建和谐文化时,要辩证对待传统和谐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借鉴国外文化优秀成分,对其进行综合创新。这种传统的和谐思想,无疑对整合矛盾、团结人民、凝聚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校园”深入人心,因为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实现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推行个性化教学,实施人性化管理,建设生态化校园,推动全面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社会重要子系统,理应运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来为和谐社会的稳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公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积极有效的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正是一种文化建设。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