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出版于1825年的法国萨瓦兰的名著《味觉生理学》(中译本《厨房里的哲学家》)被誉为“两百年不衰的美食圣经”。本书分为美食学冥想和杂篇两个部分。作者在后记“致两个世界的美食家们”向后辈学人殷殷寄语,时隔近两百年后的今天,本书中对于“美食学”的界定对“食学”学科的架构与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作者二毛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在他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3.
<正>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作者二毛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在他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当时,能到张大千家吃饭的同时得到其亲自书写的食单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我们注意到这道菜谱里面有一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人袁枚因《随园食单》这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食圣”,该书集中呈现了袁枚在美食品鉴、饮食思想与食学理论等领域的造诣。文章梳理了19世纪以来《随园食单》的海外译介版本,在语言对译、跨文化比较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视野下,对书名翻译、译者身份和译著背景进行解读,阐明袁枚及其《随园食单》在中华食学史的地位与影响。在中国食学界学人的推动下,代表中华食学著作高水准的随园奖也应运而生,文章对这一历史背景作了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5.
《随园食单》是清代论述美食的重要著作,系统阐述烹饪理论的"须知单"和"戒单",还较全面地记录了清代各地特色名菜、名点326种。袁枚不仅简单地叙述具体菜点的制作方法,而且每道菜点都进行品鉴,其中也包含着独特的美食思想。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食蟹观钱仓水《红楼梦》第37—39回写了吃螃蟹,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充满着欢乐,充满着情趣,并由此而显现了大观园人的食蟹观。食蟹为一种雅兴贾母等受湘云之邀吃螃星赏桂花,都说道:“倒是他有兴头,须要扰他这雅兴。”为什么大...  相似文献   

7.
四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京剧样板戏,特别是《沙家浜》,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编剧汪曾祺,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其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散文。《四方食事》收的就是汪曾祺谈吃的小品文。从古至今,文人中好美食者不少,汪曾祺就是一个。好美食的文人不是饕餮之徒,他们"吃的不仅是牛排,还有煎牛排时的嗞嗞声";不仅有舌尖上的感觉,还有目之所及、心之所想;享受的不仅是食物,还有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一些与吃沾点儿边的小资情调。随便选一句汪曾祺的句子:"苗族女孩子吆唤:‘玉麦粑粑……’声音娇娇的,很好听。如果下点小雨,尤有韵致。"这样的"吃",也只能在文人雅士中才找得到。  相似文献   

8.
随园食单     
<正>出版社:中华书局"活得任性,吃得讲究",袁枚若是活在当代,定是火遍大江南北的美食博主。"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饮食,是大雅学问。作为一位美食家,袁枚用四十年的美食实践写出了《随园食单》。作者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  相似文献   

9.
关于"蓐食"的词义,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张晏在《汉书·韩信传》中"蓐食,未起而床蓐中食"的解释。张晏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杜预、裴骃、颜师古等学者的广泛认同。这一说法一直到清初未有人提出异议,影响可谓深远。清初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首次订正了张晏的错误解释,他依据杨雄《方言》中的"蓐,厚也",将"蓐食"解释为"厚食"。本文结合"蓐食"用例进行历时分析,认为"蓐食"的本义应为"厚食",而非"未起而床蓐中食"。  相似文献   

10.
食日谈     
荧屏浅尝星滋味,亲切大牌档,自有乐趣在其中;厨神当家星出招,食物虽诱人,料理也是其乐无穷;明星食客皆出声,食话说不尽,美食偏好怪有理;东瀛群星也出巡,云游饕餮志,八方美食由他品尝。美食,就像生活,所有的酸甜苦辣需要自己去尝尽……食日谈~~  相似文献   

11.
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文化从饮食史研究到食学建构重大转变的主要奠基人,其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荣光先生倡导、身体力行的中华食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饮食史研究、烹饪研究,扩展到了饮食思想、地域饮食、饮食礼仪、不同阶层饮食、饮食传播和交流、饮食安全等领域。他开创了与国际饮食文化界对话、交流、合作的新时期。其倡导及开启之功,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理学是我校中药专业开设的一门新课程,通过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初步形成了适合中药专业学生的植物生理学授课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称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民以食为天,饮食已经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政治、文化、文明和社会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饮食所涉及的全部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顺应四时,因季而食"既是中国养生文化,也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优良传统对当代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餐饮业经营者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广泛传播、有效继承传统饮食文明精华,将四季饮食养生文化资源转化为行业的创新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Public excitement over the award of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to the Chinese medical scientist You-you TU for the discovery of a herbal anti-malarial, may mislead the Chinese people into believing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an be used to cure all disease without any adverse effect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er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bj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味"从《老子》开始提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钟嵘、刘勰、宗炳等完成构建,并在宋朝"尚韵"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深化。"味"的核心内容在前期是对"观道"的要求,在后期是对"古淡"的推崇,并逐渐衍生出"滋味""至味""味外之旨"等概念。从"味"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流变,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相似文献   

19.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论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味"或"趣味结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考察文艺思想或审美意识可以揭示在各种概念、范畴、观点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心理意蕴。士大夫阶层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阶层,这个知识阶层的"趣味结构"决定着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与价值取向。士大夫阶层的"趣味结构"主要有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构成:一是鲜明的、带有某种自恋色彩的自我意识;二是高远到令人难以企及的人格理想;三是被神圣化了的"师"的角色意识;四是"道"的终极价值。"道"是整个士大夫文化的标志性范畴。儒家的"文"与"道"的关系之说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居于核心位置,而此说之形成即是士大夫趣味的必然产物。自东汉以降,士大夫趣味与文人趣味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共同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