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术界对《诗经·齐风.鸡鸣》篇"无庶予子憎"这句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关键是对"无庶"和"予"的解释各持己见。本文综合前贤古注和今人说,认为整句诗的意思是"庶无与子憎","予"是"与",即给、带给的意思,"无庶"表示希望的口气,"予子憎"是动词带双宾语,犹《左传·文公六年》"予之法制"。  相似文献   

2.
宋玉辞赋中有两篇提到了"南楚"一词,古今久无确注。文章通过认真的考证认为,"南楚"一词既可指在楚迁都郢陈前,以其都城郢(江陵)代指楚东扩前(即不包括东楚、西楚)的楚国全境;又可指楚迁都郢陈后,郢陈地区(西楚)以南、东楚以西、秦南郡以东的地区。所以,我们可采用"句本位"的训诂原则,将《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楚考烈王时期的楚国南部地区",而将《笛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泛称楚国故地"。  相似文献   

3.
"九寡"一词见于《文选.枚乘〈七发〉》,《汉语大词典》收有该条,所引书证即为《七发》之文,编者采用了《文选》张铣注,张铣释其词义为"九度寡也"。参之李善注,则解作"九子之寡母"。从句法及词法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词义训释以李注为是。但张铣注明了该词形始见于《七发》文中时所生成的典义,此为李注所未及,故应采入以使释义完备。由张铣对词义之误释可见对典故词的构词形式进行溯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礼记·礼运》"外户而不闭"的"外"应作"間"解,意思是"留着缝隙"。《礼记·檀弓》"嗟来食"中"嗟",相当于西北方言中给对方东西时呼唤对方的"加",为一般性的呼唤语词。  相似文献   

5.
《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积”依赖人为,既是学习过程的体现,又是学习方法的提炼,还是“化性起伪”的必要准备。荀子“积”之思想的教育意涵精深旨远:从我“积”,凸显主体挖潜能;从小“积”,积微见著有成效;从本“积”,透过现象看本质;持续“积”,锲而不舍贵有恒。  相似文献   

6.
释“豎”     
"豎",从臣从殳,豆声,本义即奴隶,其"竖立"、"小"义均由字形构件"臣"而来,之后才用作詈词。  相似文献   

7.
郑士良 《小读者》2012,(10):47-47
华夏 “华”是指礼仪之盛,“夏”指国家很大。“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篇。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所以古人把我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学界于荀子生卒年大有疑辩。综考史料,刘向曰荀子始游齐于宣王、威王时实误自《史记》错简文字(从胡适之说),威王实早于宣王而非相反,宣王、威王末年至春申君死时荀子至少113或132岁;若谓《史记》"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的"五十"是"十五"之误并从刘向所言荀子始游齐时间,则齐襄王初年荀子仅33或42岁,此与其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不匹。据《盐铁论·论儒》齐湣王末年"孙卿适楚"的记述,荀子年50始游齐当约在齐湣王末季的公元前286年,至齐襄王末年正70余岁,至春申君死时90余岁,终生百岁上下。而《盐铁论·毁学》"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而荀卿谓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非荀子寿至李斯为丞相或遭杀戮时之证据,因为论者不知此"谓"有版本作"为"是讹字,且此"睹"本作"覩",非亲见意乃"懂得"意,其用法见同书他篇及《王力古汉语字典》等,此段文字不过言荀子曾因预知李斯命运而事先告诫过李斯勿食秦而已,"然而"前后事并非同时发生。如此,所有秦汉言荀史料可统一,《盐铁论》两则言荀史料也可统一,《盐铁论·毁学》言荀之讹字及学者于其之误解可得厘正。  相似文献   

9.
张荣起先生整理校注的《三遂平妖传》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苦恼子"的"子"既不是通"只",也不是"了"之误,"苦恼子"是吴语词汇,意为"可怜"或"可怜的人",其中"子"是一个后缀成分。二是"济贫拨苦"中的"拨"当校作"拔","济贫拔苦"意为救助贫穷困苦之人,这个词最早见于口语化色彩比较浓的敦煌变文中,但是经常性地使用则是在明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涼"训"薄也。""薄"的本义为"林薄",引申有"少"义。"涼"的本义为"薄酒",与"林薄"义相通。在系统考察"涼"和"薄"的本义、引申义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左传》"作法于涼"应当解释为"制定少取于民的法令",故将"涼"字释为"不厚道"不妥。  相似文献   

11.
黄侃作《文心雕龙札记》,依傍《文心雕龙》原义,对"位体定势"之术进行了深掘,虽囿于个别篇章而未成体系,但其对"体"与"势"的具体阐释,已颇具灼见:论"文之体",以"大体合六义"而言明写作有一定之规;以"八体并陈"言明风格作为一种文坛现象并陈,并无轻重高下之分;论"文之势",辨析了"势即法度",举"文有三势",从"体势相...  相似文献   

12.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赵岐作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所依据的文本,知其注释所据为"肸",并非为"盻",注不可从;全面考察"盻"的本义及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看出,"盻盻然"中的"盻"应指"恨视也","盻盻然"意为"恨视貌(怒目相对)"为确。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会话含义"的两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根据格赖斯自己的表述,说话人应该自觉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从自觉遵循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准则"都难以经受检验。事实上"合作原则"是"设定遵循"的,即语篇都假定为遵循"合作原则"的。从"设定遵循"的角度,他提出的"准则"能够适用。(2)所谓的"一般会话含义",与词义的"实现"和词义在"用意"作用下的理解重叠,因此可能是不需要的。以冠词、数词和表示程度或等级的词为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说“靓”     
"靓"这个词,现在在广东十分流行。它的意思是漂亮、好看、好。漂亮的女子叫"靓女",华丽的装束、愉快的心情等一切好的东西,都可以说是"靓"。前些时《羊城晚报》上,一篇《中国气派的电视节目》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18.
《诗·陈风·泽陂》:"涕泗滂沱。"关于"涕泗"二字,后世往往析言为训,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自毛传而后,鲜有异议,从训诂的角度来看旧注似无破绽,然出土文献为重新追溯"泗"之形义来源提供了可能。今立足《郭店楚简》相关文献材料的考释,认为泣、涕为"眔"一字之分化,泗则为"眔"之异体,义皆为眼泪",涕泗"当属同义连文。  相似文献   

19.
后世对于《诗经》毛传的研究可谓非常细致了,对单音词的研究却不多,对单音词相训中的"某,某;某,某也"这种特定形式的研究则更少。这种单字相训的形式在毛传中是很普遍的,从意义远近的角度来讲,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可以有义同相训、义近相训、义隔相训及义反相训等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义隔相训入手,对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从引申关系、假借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薄”“言”“薄言”出现的频率较高,注家多视为虚词,训为“语助词”或“发语词”。相关的旧注、新解不少,但长期以来意见一直有很多分歧,本文也就其语法特点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