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 ,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 ,仪态端庄 ,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的儒学大师 ,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仪态端庄,为河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听儒学大师,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3.
衡水市赵家圈镇冯家庄村西北与深层交界处,有四块石碑-冯汉墓碑、冯汉夫妇墓志碑、护国双林寺记碑、重修双林寺志碑,它们是明朝万历年间所立。这四块石碑,都和明万历初期的大宦官-冯保相关。  相似文献   

4.
衡水市赵家圈镇冯家庄村西北与深县史界处,有四块石碑——冯汉墓碑、冯汉夫妇墓志碑、护国双林寺记碑、重修双林寺志碑,它们是明朝万历年间所立。这四块石碑,都和明万历初期的大宦官——冯保相关。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家的老宅院董子庄园就在今枣强县前后王寿至后旧县村一带,所以董仲舒的故里应为河北省枣强县。证据资料略举一二:县志记载清楚有序;地域称谓史料记载明确,民间流传至今;国家正史类的主要工具书,学生教材明注董仲舒为枣强人;董氏家庙、家谱、谱书、祭祖铁证如山;董仲舒故乡的人民群众对前哲世代景仰。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19,(5):56-60
博兴在明清时期隶属青州府,近年出土的博兴县《重修城隍庙记》为青州府和博兴县历代志书所未载。《重修城隍庙记》为时任礼部左侍郎河南上蔡人李逊学撰写,记载了明朝正德年间知县王光率领全城居民抗击流贼、保全城池的历史。《重修城隍庙记》不仅丰富了博兴县城隍庙修建的历史记载,而且对李逊学与山东、与王光等博兴官吏的渊源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7.
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国较早记载日军杀害旅顺人数的是1896年清朝候补直隶知州太仓顾元勋主持建立的“万忠墓碑”,碑文中记载“官兵商民男妇被难者计一万八百余口”。1948年.旅顺各界为纪念当年殉难的中国人,重修万忠墓。《重修万忠墓碑文》载:“我同胞之死难者凡二万余人。”1994年初旅顺各界又重修万忠墓,碑记中也记载:“我无辜同胞罹难者约二万人。”  相似文献   

8.
以《史记》、《汉书》相关记载为据,分析儒学由边缘走向汉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真相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在汉武帝已确认“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前提背景下,才有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言,是附议而非创议。董仲舒所以被推为“一代儒宗”,是因为他始以阴阳推《春秋》灾异之变,属辞比事,古为今用,为汉代儒家学者随时变通转化角色意识建立了典范。董仲舒倡“王道三纲”,不惜违背先秦儒家的学术立场,而以黄老刑名学说修正儒家学理,昭示了汉代大一统专制政治下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云南省陇川县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过去被人们称为毒瘴飘漫的“边塞夷地”,但其民族教育的历史亦有四百余年。据《陇川教育史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陇川土司多士宁袭职时,就聘请了内地的汉人岳风为家庭教师,开始用“双语”(汉傣语)进行教学。民国期间,陇川三乡一镇先后办过六所傣族小学。这个时期,“双语”教学得到了发展。解放后,党和国家把民族教育列入教育事业的范畴,并把民族教育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事业来抓。陇川这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县在民族教育方面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53年,在纯景颇族地区邦瓦乡开办了第一所公办民族小学。1957年,根据省教育厅加强边疆民族教育的指示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董仲舒的生平及其著作董仲舒,广川(在今河北省枣强县东)人。由于研究“春秋”,西汉景帝时为博士。设帐讲学,据说三年不窥园。武帝时,举贤良对策,先后为江都相和胶西相,后来去职家居,不理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史记”“董仲舒传”)。通五经,尤明“公羊春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在“春秋”类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儒家类有“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汉书”“董仲舒传”又载:“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与闽南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新宪 《教育评论》2007,(6):110-113
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闽南华侨华人深受传统文化浸染,信奉“忠孝节义”、“多行善事”、“兼济天下”。在这些观念的引领下,他们对家族、家乡、祖国有着传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具体体现在以海外经营所得,捐助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捐资金额较多,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捐资办学。华侨华人捐资办学与闽南社会的变迁同步进行,其既是闽南社会变迁的产物,又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闽南社会变迁的良性运行。据记载,闽南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最早可追溯到1827年。当时,惠安后海村归侨郭用锡父子曾乐捐纹银2000两兴建文峰书院,并将这一书院兼…  相似文献   

12.
气象的变化 ,是人类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现象。开始从惊讶而产生疑问 ,从疑问而继之以日积月累的观察 ,从观察而得出初步的规律。这实际上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所走的道路。这里很值得提出的是人类对雪花形态及对称性的观察。《太平御览》引《韩诗外传》韩婴的记载说 :“凡草木花多五出 ,雪花独六出。”刘熙《释名》也说 :“凡花五出 ,雪花六出 ,阴之成数也。”在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中 ,凡“奇”为阳 ,“偶”为阴 ,故有此说。韩婴在汉文帝时为博士 ,武帝时曾在皇帝面前和董仲舒辩难过。《韩诗外传》的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 135年。此后 ,我国有关雪…  相似文献   

13.
邳县古称“下邳”。张良谋杀秦始皇不遂,曾逃匿下邳;汉高祖封韩信为楚王,曾都于下邳;应劭解释说:“邳在薛,其后徙此,故曰下邳”。古代以北为上,以南为下,“下邳”即由此而来。汉代以后,邳地建置历朝变易。明时,省县入州,并领宿迁、睢宁二县,属淮安府,清初,承袭明制;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徐州升为府时,又归属徐州府。民国时,才改称邳县。邳县地方志书,明代以前的今均不存,明代及其以后的除了《淮安府志》、《徐州府志》中有专节记载之外,专书记载一方之事的今存六种,分藏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现据所见各书版本情况略述如次: 一、明嘉靖本《重修邳州志》明代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陈柏主修、杨辅主纂的《重修邳州志》是目前世存最早的邳县地方志书。书名曰:“重修”,杨辅序曰:  相似文献   

14.
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老城区东北隅崇法寺旧址上。据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崇法寺碑”记载,寺和塔均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春。“宝塔盘云”曾为旧时永城八景之一。清代永城诗人吕永辉在《太丘八景宝塔盘云》中咏道:“东林古寺迹仍留,七级浮屠踞上游。保障江淮称巨镇,屏藩梁宋护中州。”2006年,崇法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5.
黄骅市官庄的创置先斯院赡田碑,系明朝崇祯九年(1636)时任长芦盐运使的韩应龙所立,距今已371年了."创置先斯院赡田碑记"记载了韩应龙捐出俸禄救助残疾人的全过程,不仅纠正了乾隆八年<沧州志>、民国22年<沧县志>中所载碑文的一些谬误,而且为我们了解明末沧州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在日中两国的学术界都存在着观点相似的董仲舒否定论,他们从怀疑《天人三策》的个别语句开始,逐渐怀疑整个《天人三策》的存在,断定这是班固的捏造,最后发展到否定董仲舒建言的、汉武帝期间实行的、被表述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日本称“儒学国教化”)这一历史事件。日本持董仲舒否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平井正士和福井重雅。文章指出他们对董仲舒史料的“硬伤”和“软伤”的批判有不合理之处,其使用的“根据推理的考证”的方法决非是慎重的、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其逻辑是诡辩论。“历史学的方法”和“哲学史的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存的。  相似文献   

17.
一、科举制度的渊源和演变科举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权所采取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科”是考试的科目(就是门类),“举”是指地方上的选拔或推荐。从当前能见到的古代文献资料来看,科举起源很早,《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在周代,地方官选拔“贤能”之士输送到中央王朝,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比”,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这就是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王朝设教西南的成就与作用梁惠兰明朝在西南地区①遍设学校、书院,开科取士,西南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历代学者都认为明朝是西南历史上划时代的时期,其中,尤以云、贵两省为著。云南的文化教育一向比较落后,但到景泰年间,“贤臣哲士之生于其乡仕于他地,读书...  相似文献   

19.
综合演练     
1.据《礼记》记载:“(夏朝)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东汉苟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这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一) 陶渊明《咏贫士》七首,是一组主题相同的诗,除一、二两首纯属自咏外,其它五首分别歌颂了古代六个“贫士”,即阮公、荣叟、黔娄、袁安、张仲尉、黄子廉。了解上述诸“贫士”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一组诗的目的。作者歌颂的这六个“贫士”,除阮公事迹不明外,其余五人在有关古籍中均有所记载。荣叟,即荣启期,据《列子·天瑞篇》记载:孔子游于泰山,见到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当孔子问到他感到快乐的事有哪些,荣作了具体回答;最后荣说:“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