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渔与袁枚都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两者的饮食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相似性表现在:都重视饮食的清洁卫生、强调文明饮食、强调“自取自食”、反对铺张浪费;相异之处表现为:李渔更祟尚自然,袁枚则提出饮食要保持自身特色,反对落入俗套,总体而言,袁枚比李渔更讲究饮食,其饮食观也比李渔的更系统和完善。研究两人的饮食观有利于发展现代社会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苏轼古文作品中有关食事文章的分析,发现苏轼的饮食思想可从"味道观""戒杀生""节饮食"及"养生观"四个方面探析,他的饮食思想对中华饮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从而使我们了解古人的饮食观,并吸取古人健康正确的饮食观。  相似文献   

3.
李渔在中国饮食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尤其是其中的《饮馔部》展现了李渔尚节俭、近自然、鄙肉食、鲜本味、巧烹调、重养生的六大饮食风格。李渔总结继承了前人的饮食思想,更影响了包括袁枚在内的一大批食学家,在中国饮食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相似文献   

5.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现的理论核心。 它观照到戏曲 的文学性、舞台性和观贪性。李渔认为编剧、导演、表演与现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 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之大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 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篇中以"戒讽刺"为切入点,从"木铎之代""涤毒之行"和"传世之心"3个层面对其文德思想进行了多维阐释。本文通过剖析李渔文德追求的历史理路与价值取向,解析李渔文德认知的伦理源出与道德向度,分析李渔文德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以期进一步发掘李渔的戏曲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渔是一个兼擅戏曲和小说创作的作家。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当成"传奇剧"来写,这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李渔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与戏曲相同的审美倾向,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因素,渗透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等等,这使李渔小说在独创一格、独树一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类型化、脸谱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 ,孔子对饮食多有论述 ,史界对此评价不一。本文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联系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力求客观地、较全面地分析孔子的饮食观 ,旨在揭示孔子饮食观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饮食中社会性别意识明显,这种意识的形成受传统性别观念、劳动分工及宗教的影响。从饮食制作、女性角色及饮食中的性别观等方面,分析饮食习俗中的女性意识,提出改变蒙古族饮食习俗中性别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广州高校大学生饮食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是了解广州大学生目前饮食消费情况、营养知识水平以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及消费指导提供参考。随机抽取广州市5所重点大学721名在校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其饮食及消费行为情况。结果表明,大学生不合理饮食和消费行为仍较严重,缺乏营养保健的科学认知及科学消费观。因此,应在高校普及营养知识.指导消费,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营养、保健的饮食概念,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2.
客家熟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以"寻食"为主的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与"食"有关的熟语,这些饮食类熟语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客家浓郁的山地饮食特色,还体现着客家人对"食"的理解,折射出客家人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人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和李渔的《闲情偶记》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金圣叹的戏曲批评,李渔声称"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而对自己的创作实践,李渔则自评为"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从戏曲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一者求"谐里耳",一者求"入文心"。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成立之初需要依靠饮食得以存活,在长期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饮食特点和饮食文化。日本这个东亚地区的著名岛国,在饮食上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演变,逐步发展为今日形形色色的日本料理形式。在演变的过程中虽受到了其他料理的影响,但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却在外来影响的基础上极力创造出了自身的饮食习惯和特色,形成了今日独特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甲:健康是人生之本。乙:快乐是人生之求。甲:饮食乃生活之源。乙:豁达乃快乐之本。合:初一(2)班"健康饮食,快乐一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甲:首先,允许我们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组合!  相似文献   

16.
饮食之礼是中华礼仪之邦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宝贵遗产,是中国社会心理在饮食生活的显现。在互联网时代,发扬光大中华饮食之礼,应从文化传承与商业文化双重背景出发,在把握现代人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中,创造性地将"礼"送达顾客心中,进而实现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渔将科诨比喻成"看戏之人参汤",其低限是讲科诨必须具有审美意味,是戏曲中笑的起跑线。李渔对科诨提出的要求是"重关系"、"贵自然",即提倡寓意深刻和自然天成。李渔的"格局"总结着中国戏曲的艺术经验,与西洋戏曲虽有某些相近之处,但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作意于寻找有趣有意义的故事,而不是像西方戏曲家着眼于冲突。"优人搬弄"是李渔戏曲创作的理论,它强调着写戏应首先考虑演员和观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理解李渔的“虚实”观,须结合其传奇创作。李渔“虚实”观里不仅解决了题材来源的问题。还关注到了情节叙述以及“写实”与虚构的处理。李渔视传奇为“大半寓言”,在其传奇创作中,有其理念、情感含蕴其中。李渔主张剧本选材时,如果所选材料有故事原型,要有基本的依循,在谋篇布局时则不排除虚构。虚构是为其传奇创作服务,并不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渔的话本小说塑造了许多动人的人物形象,其中丫鬟形象刻画得颇为出色。李渔塑造的丫鬟群体中,数《拂云楼》的能红以及《无声戏》中的碧莲最具有典型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李渔开明的丫鬟观,对文人的丫鬟书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李渔对待丫鬟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推崇丫鬟的才貌,但另一方面对丫鬟又持有固有的偏见。明清思潮带来的人文关怀与传统儒家观念的碰撞冲突,是产生李渔矛盾的丫鬟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瑜伽饮食观提倡素食,认为素食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瑜伽素食观对瑜伽修练的制式和内制、体式练习、气脉通畅、冥想和入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