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哲学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是当下译学研究突破传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藩篱而开辟的新视域,有相当的探索空间,而借哲学阐释学理论探析译者的阐释之旅,透视翻译的本质与特性,也颇具尝试性意义。文章认为译者阐释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但“努力再现原著”仍是译者阐释原著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性原则,这也是丰富和发展译语语言能力的绝好路径。而“再创造”翻译观混淆了创作与翻译的界限,模糊了译者主体能动性之度的把握,如果阐释者一味追逐创作而非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那么,翻译将进一步蜕变为一种既不像创造也不像翻译的畸形文类。因此,准确界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4.
以哲学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是当下译学研究突破传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藩篱而开辟的新视域,有相当的探索空间,而借哲学阐释学理论探析译者的阐释之旅,透视翻译的本质与特性,也颇具尝试性意义.文章认为译者阐释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但"努力再现原著"仍是译者阐释原著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性原则,这也是丰富和发展译语语言能力的绝好路径.而"再创造"翻译观混淆了创作与翻译的界限,模糊了译者主体能动性之度的把握,如果阐释者一味追逐创作而非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那么,翻译将进一步蜕变为一种既不像创造也不像翻译的畸形文类.因此,准确界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金菲 《考试周刊》2012,(54):32-33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建忠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说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促进了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今的翻译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者拟在总结后人对“善译”说研究的基础上.从译者主体性和过程论的角度对“善译”说作出新解。提出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文小说英译时,译者群体尚未职业化,工作方式呈“个人主义”色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事中文小说英译的群体逐渐扩大,不仅合译的案例增加,还出现了集体翻译、作者译者合作等情况.译介活动中各行动者之间协同互动,译者的工作模式总体呈多样化和网络化发展.本文讨论译者与译者、译者与作者、译者与机构等几组关系,梳理译者工作模式的发展过程,探索它对翻译策略和译文效果的影响,这有助于对翻译过程和译者类型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关系密切,作为语言运用的翻译活动与心智哲学存在内在联系.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典籍翻译活动主要涉及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贯通整个翻译过程的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译者的心智活动.从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和随附性理论出发,以《红楼梦》若干英译为例,来探讨典籍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本的选择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文章试图分析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提出文本的选择应该是译者与作者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旦作品具有可译性,它就会自觉的呼唤翻译,并在自己的全部读者中寻找合适的译者.作者对译者的选择具有偶然性.译者对作者的选择必须以其感知能力为前提.译者与作者之间相近的天赋是完美译文诞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刘杰辉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17-119
说明书在产品国际营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鉴于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如何保证说明书翻译的质量并顺利实现其功用便成为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说明书英译实践中“忠实、准确”与“可读性”准则应用之研究,作者认为上述准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译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1.
说明书在产品国际营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鉴于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如何保证说明书翻译的质量并顺利实现其功用便成为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说明书英译实践中“忠实、准确”与“可读性”准则应用之研究,作者认为上述准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译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2.
陈敏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50-152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删除及重组,这一现象虽然背离了传统译论中“信”的标准,但若把翻译学纳入传播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则能够为之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地位往往呈隐性状态。根据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视角,对比分析中西译论,阐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辨证地看待传统翻译“忠实、对等”的标准问题,对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主体地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罗宾逊的《译者登场》一书,以翻译身体学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个人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批判了西方主流译论的理性主义倾向,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流的种种可能。通过解读,得出译者可以以自身感受决定原文和译文的趋势,这是独白而非对话。  相似文献   

16.
翻译忠实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就“忠实”引发的争论似乎也未曾停止。在传统译论中,“忠实”一直被视为翻译的唯一标准。那到底“忠实”是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译作是否一定要忠实原作呢?本文作者从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翻译学派对翻译标准的进一步认识这两方面来论证传统译论中把“忠实”作为翻译的唯一标准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译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问题是“信”或“忠实”,都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强调译作/译者对原文/作者的绝对忠实,显出较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角度关注翻译,探讨翻译标准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的歧视,提出了另类的女性主义忠实标准,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发出了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在十几年的英语教学中,在平常的自学和阅读英语文章时,都要和“翻译”打交道。我体会到:“翻译”并不象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容易,单凭一本字典和一本语法书就可以照译无误。虽然与原文的作者相比,译者可以省却许多麻烦,把人家既成的作品拿来照译,但是在行文上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而译者则须受原文的限制,既要有创造性,又不能自由发挥。更何况作者只须精通一种母语,而译者至少须畅晚两种以上文字。翻译工作者只能遵循翻译工作的标准,即“忠实、通顺”,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努力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正确地理解原文,忠实地表达  相似文献   

20.
孔子用《论语》之中“恕”来概括其道德标准,通过对此哲学术语的历时性译文对比分析,可以详细观测到各译文差异的潜在原因,在于译者主体翻译阐释过程中,呈现出对“音”,“形”和“义”三个元素的操控.结果发现,中国哲学概念的翻译,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诠释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