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古琴音乐的文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式样之间是相互融通、渗透的.诚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显学在制作、标题、题材、音乐形象、审美旨归等方面皆显现出浓郁的文学旨趣.文章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艺术式样之间的相互联系、别样艺术需要其他艺术门类的帮衬、古琴音乐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音乐家的整体文学素养,彰显中国音乐艺术的"文化镜子"作用.  相似文献   

2.
恽寿平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齐名,被合称为清初六大家,或称四王吴恽。他的没骨花卉,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坛有起衰之功。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更字正叔,或称叔子,号南田,江苏常州(武进)人。他  相似文献   

3.
刘颖 《重庆师专学报》2012,(5):105-108,157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关,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袁中道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问题做出了两点补证:由“素淡”而“清寒”的审美旨趣和从“寄”到“弃”的文学态度,并将其置于万历、天启间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想的整体转变中,结合袁中道独特的人生际遇与个性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变化,对其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原因做出适度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哈贝马斯著名的认知旨趣理论进行详细解读发现,作为理论,它关注教育中"人"的存在,并强调其存在的对话性与主体性;作为社会认识论,关注教育的社会性,注重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意识方面的作用。同时,哈贝马斯对"解放"旨趣的强调能给教育以关注自由维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政治伦理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要义,具有独特的理论旨趣,它不仅要对政治生活作出事实和价值性判断,而且具有实践性品格,政治伦理功能的发挥需要政治伦理的合理架构,学界已有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架构,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涵盖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7.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8.
宗炳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具有深厚的佛学修养,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对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质、规范颇有建树。宗炳的绘画理论和佛教理论印证了其艺术家与佛教信徒双重身份之间关系密切,对其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3D画是绘画史上的一个新兴画种,其采用反透视的绘画技法,追求在平面上塑造现实感的立体视觉形象和拟真于现实的视觉体验,并刻意消除绘画媒介的平面性要素和绘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3D画的绘画理念及其实践是对已有绘画艺术观的挑战,这个挑战拓展了绘画艺术的本质的内涵。3D画克服了现代主义绘画自律性观念的狭隘面,恢复了绘画与现实世界的本质性关联,以其艺术实践本己地揭示出绘画的"纯(视觉)形式"创造和绘画真实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主体教育研究面临着“过时论”、“抽象论”和“终结论”的挑战,需要认真审视主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理论定位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和主体教育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尚未过时;主体教育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它为当代教育实践明确了新的价值取向,为科学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人的特性、教育过程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揭示人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立足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带来的活动的交往性,以及文化的群体性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和制约,将促动对主体性的内涵、生成发展的机制以及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1.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发展不平衡,这样就会出现价值缺失,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教育在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当前教育领域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发展人的生活、生存以及生命,有助于人实现其价值,这样就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本文主要阐述了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在理论旨趣、内涵以及时代意义方面的主要体现,希望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3.
数字故事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方法论内涵,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讲故事的艺术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相结合,整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从而创造可视化故事的一种教育方法;二是本体论内涵,强调数字技术所承载着的故事人文属性,数字故事的创作、参与、分享乃是师生共育成长的一种叙事性的教育生活方式。数字故事的理论旨趣表征为五个维度:人的现代性、价值的可视性、教育的具身性、课程的叙事性、人的具体性。其实践路径包括: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创意和故事开发、数字技术及平台选择、数字故事课程设计与制作、测试和反馈、展示、参与及互动、监测和评估。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其操作路径可细化为:制作教学动画、设计互动故事、使用交互式教材、借助虚拟导师、创建数字故事库、整合游戏化元素、运用叙事性评价等。  相似文献   

14.
画学文献是绘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历史某一时期绘画发展的重要参照。清代画学文献打破了前代的格局,在画学思想上显得更为自信,更为主观。但近代的画学研究对清代绘画持一种指责的态度,认为清代绘画是中国画断脉疲敝之根源。然从画学文献考证来看,清代绘画,既没有脱离传统也没有固步自封,有其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艺苑20世纪90年代亮丽登场的女性作家,努力探寻业已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遮蔽、篡改的真实的"私密空间",试图解析麻痹持久的性别与话语的权力结构及性别冲突;并重新哲理性地掌控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始终张扬着女性文学"身体文本"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当代文学艺苑20世纪90年代亮丽登场的女性作家,努力探寻业已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遮蔽、篡改的真实的"私密空间",试图解析麻痹持久的性别与话语的权力结构及性别冲突;并重新哲理性地掌控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始终张扬着女性文学"身体文本"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幡画及仪轨图等有关案例的分析,并将这些可移动材料及其制作过程与壁画画工的做法加以区分。用于制作壁画的准备材料包含有限的、孤立的主题草图,他们可以根据可用空间进行修改,而菩萨、天王和其他辅助人物的幡画,通常是以两套及以上的形式制作的。幡画按真实尺寸制作,其特征和构成元素能准确呈现在绘画表面。此外,仪轨图的绘制可能是由不同阶层的从业者完成的。僧侣或法师,而非画室画工,负责执行仪式空间与活动时使用的仪轨图,或负责制作陀罗尼版画中复杂场景的草稿。此类仪轨图明显使用了其他技术,例如添加于曼荼罗之上的颜色标记,绘制工作中的方位标记以及添加的大段经文标记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对感性的认识和中国画传统理论中感性的、经验性的性质为线索,借鉴阿多诺美学思想中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论,诠释对比中国画理论中“气韵生动”的概念和本雅明“灵韵”的概念,尝试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徐陵的《玉台新咏序》揭示了这部诗集的编撰和风格与宫廷女性的特殊心理及女性美的密切关系,以及女性在宫体诗人文学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她们形成了宫体诗人生活的柔美氛围;是宫体诗人赏鉴吟咏的对象;同时又是宫体诗作品的阅读欣赏者。宫体诗人的创作倾向和文学旨趣主要缘于这种女性特殊地位及女性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代“安内”的文治国策,注重强化科举制度,大量选拔和任用读书人,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士人阶层,使其成为了文化成熟、学术昌明的一个朝代。理学的发展和成熟在一定的范围里影响了士人的思想也改变了当时文人画的风格。宋代开明的学术气氛和官方的提倡使得当时的士人饱学之余十分关注绘画艺术,为绘画创作在观念上和时间上均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当时的中国画亦由尚形转向尚意,强调画中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