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印象·刘三姐>应定位为具有生态性的大众文化.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相比,有很多的创新,也有一定的不足.要在一种生态视域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印象·刘三姐>的未来发展途径,一方面实现真、善、美、益、宜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满足生态艺术性与产业化运营的中和统一,使得演出转化为真正的生态艺术.立于当代生态审美场域的潮头.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文本的定性问题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化或产业化了的文化,其文本不论从生产还是消费角度看,都属于精神产品,精神性是其本质属性.<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为文化产业文本精神属性作了充分的注释.要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品质.强化产业文本的精神属性,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摒弃唯经济至上的观念,在实践上弱化模仿复制,鼓励原创精品,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为文本表述和弘扬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内涵的界定及对文化产业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梳理,以大型实景剧<印象·刘三姐>为例,对其所具有的文化产业核心能力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借《踏歌》舞剧创作的文化品位来阐释《印象·刘三姐》的现代意识,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这对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价值链升级过程中的理论,利用相关理论分析了文化产业实景项目“印象·刘三姐”的运作模式,总结了其价值链延伸的路径。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剖析,提出了我国其他地区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印象&#183;刘三姐》应定位为具有生态性的大众文化。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相比,有很多的创新,也有一定的不足。要在一种生态视域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印象&#183;刘三姐》的未来发展途径,一方面实现真、善、美、益、宜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满足生态艺术性与产业化运营的中和统一,使得演出转化为真正的生态艺术,立于当代生态审美场域的潮头。  相似文献   

7.
社区参与旅游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更真实的旅游体验,还可以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文章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旅游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详实的调查整理归纳出此社区参与旅游项日发展模式的内容,并分析了模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了模式的优化建议,以便那些特征相似、方向类似的社区借鉴.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塑造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旅游创新不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和旅游实践不多的根源。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实证,分析民俗文化旅游创新的内涵与影响,认为创新可从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产品的主题创新、构建“官、产、学、民”一体化模式等三个途径进行,提出创新的错位竞争、市场动态创新竞争、创意竞争等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曹婉婷 《考试周刊》2010,(17):43-46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12.
石家福 《初中生辅导》2014,(18):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3.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在刘三姐歌圩中借景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从歌圩借景的可能性、位置的选择性、借景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借景效果的显著性等几方面分析借景艺术对歌圩审美景现和审美意境生成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思考现代景观的建构无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原创大型民族音乐剧《心中的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重点资助项目《高师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品牌工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标志性成果,它为高师艺术教学改革品牌工程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同时它是德育、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它发挥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推动了广西文化大发展以及中国—东盟间的友好合作,蕴含着多元化的品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白描、比喻、夸张、重复、视听营造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刘三姐》山歌的艺术特点,旨在加强人们对《刘三姐》山歌艺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刘山姐》在现今社会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50代末,彩调剧《刘三姐》从民间骤起,迅速遍及广西,半年间创造了演员近6万人、观众1200万人的会演壮举,接着震撼北京,波及全国。改编成电影后,跨出国门,走进港、澳、台、日本,风靡东南亚。不久,一场政治风暴将它打倒。8年后它重新奋起,再上北京,又跨出国门。大起、大落、再起,缘于《刘三姐》所积淀的中华民族艺术精华,以及所依附的不同时代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石鼓文·车工》兼及秦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把《石鼓文·车工》与《诗经》秦风的同类题材加以比较,并通过对诗文的具体分析,阐释了秦人刚健、尚武、激扬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三大里程碑著作,在著录方面既有传承关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从三部书著录的诗类书着手,分别从它们著录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书目数量、编排体例、编排次序及具体书目在三部著作里的不同存在状况等进行简单比较。通过比较,对三部书的整体状况有简单把握。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大的观众群体。本文将以1978年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执导的彩调舞台艺术片《刘三姐》入手来谈一谈电影艺术对彩调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