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体,在网络交往中,现实社会的文明礼仪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同样适用。但是,目前的网络交往礼仪情况不容乐观,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的人,在网络中却"胡作非为"。本文分析了网络礼仪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利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开展网络礼仪教育的依据及实施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3.
谈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军 《教书育人》2000,(16):47-48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当他走进高等院校的时候,不仅需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还面临着重新融入新的群体,面临着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无论在愿望、内容方面,还是在方式上都具有同他们的社会知识经验相对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不断…  相似文献   

4.
吴琼  陈亭亭 《考试周刊》2013,(1):160-16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的交往。在校期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剖析转型社会大学生之间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表现形式、特点、产生成因和转型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消除转型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各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所说的交往主要指人际交往。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延伸,相对于物理空间的人际交往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间接性与广泛性、虚拟性与匿名性等特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网络交往常常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与交换行为,是主体与隐性对象或显性对象的互动过程。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断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方式,将向基于互联网的间接交往的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罗玉霞 《教书育人》2011,(12):64-65
网络交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狭义的网络交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交流,达到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并达到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它也可称为网络人际交往、网上交往、网上交际或网上交流等。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形式。大学生正...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互联网为中介进行的,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它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平等性、自主性、匿名性以及间接性等各方面的特征。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人际交往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际情感疏远、人际信任危机和人际交往失范。因此,规范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十分必要,通过加强道德引导教育、规范交往准则、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等方式,进一步维护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网络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而交际能力的培养越小抓越见成效。对于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有三条途径:1、创设多种多样的交往情境,激活学生交往的心理倾向,提高学生能力;2、推行合作教学,在合作互动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3、针对学生情绪障碍,塑造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动机主要有好奇与从众心理的驱使、寻求自我认同、缓解抑郁的心理、情感表达的需要.大学生网络交往具有交往的匿名性、间接性、交互性等特征.本文在全面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利与弊后,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媒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后现代的网络传播时代。后现代主义为网络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使网络人际传播打上了后现代化的印迹。后现代主义在网络社会中处处能够找到鲜活的生存场景。网络人际传播的后现代化具有:网络在不断消解权威话语,人们开始追求网上"不受限制的自我",人们"宁信机,不信人",人际关系冷漠以及人们逐渐成为了"数字化的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它有利于大学生消除垂直交往产生的隔阂;有利于大学生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有利于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充分交流.但网络交往也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我们应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齐抓共管,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同伴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大学生是否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了学生的人际关系,阐述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调适能力、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羞怯与网络使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首先,羞怯者的典型特征是出现在他人面前时紧张、不安和行为抑制,妨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其次,互联网可以克服羞怯者的交流障碍,促进自我表露。最后,羞怯者使用互联网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羞怯者建立了满意的社会关系,降低了羞怯;另一方面,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网络成瘾,加重了羞怯。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s a functional alternative to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ives for using the Internet as a CMC channel and motives for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as antecedents of face‐to‐face and mediated interactions. We surveyed a sample (N=132) of Internet users and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no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CMC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otives (i.e., that they would be functional alternatives). We also used MANOVA and ANOVA procedures to see if main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existed for high and low locus of control and high and low CMC apprehension respondents on interpersonal and media motives. Results indicated CMC Apprehension main effect differences for communication motives, and that use of the Internet as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is not perceived as a functional alternative to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元数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对以Delphi 7.0基于元数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两种实现方式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探讨了基于元数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人们凭着彼此的印象而联系,良好的人际印象是吸引他人与己交往、满足自身需要的重要因素。人际印象的建构不仅需要从"术"的方面进行印象整饰,更需要从"道"的层面开阔心胸、升华自我。在现代名争利斗的人际交往场中,老子提出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思想对消除人际隔阂有着现实的意义,启发世人突破自我利益的局限,以"柔弱不争"的心态建构"愚朴"、"真善"的人际印象。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种美化的数字化生存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文章从科技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网络人际交往为切入点,探讨了这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与《霜降》在情节、人物设置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夫妻、父子、主仆三种基本伦理框架内衍生出种种纵横交错、旁逸斜出的人际脉络;人物设置的长幼之别、尊卑之分、男女之殊一概化约为强弱之异的力量对比,在殊异的扮相之下上演共同的操控和反抗的戏码。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一词风行于目前社会,既有形容新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也有形容基于互联网而架构的计算机“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还有形容公司机构之间的组织合作方式的“网络”以及社会学中早已存在的关于社会结构的“社会网络”理论.然而,涉及网络技术对现实社会关系影响的论述却还是少数,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三方面梳理关于“网络”的概念,尝试找出各种“网络”话语中的共同点,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描述“网络”为人们带来的变化及新传播技术在全球传播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