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当下“智能+财务”新阶段,如何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的数智化会计人才,已然成为会计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智能财务未来的发展,势必以知识融合为基础驱动,数字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融合也是新经济时期会计人才培养的变革方向。归根到底,会计为企业提供信息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提供这种信息的技术手段,会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新技术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本文从分析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出发,提出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以数字经济需求为导向拓展数智化特色课程,优化技术与专业整合类课程设计,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数智化会计课程体系创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数智化人才培养建议,供会计教育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需求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定位适应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专业技能规格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最新技术发展同步,课程体系设置以新知识特色课程为主导,从而使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产业的需求。因此,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解决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在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高校中推广、复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数字经济新技术时代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根据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才能力与素养的分析,探索职业本科“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会计学科体系、重建课程体系、加强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不仅符合数智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职业本科会计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信息物理系统和智能制造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直面这一挑战并做出回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技术创新,更是为了回应智能化时代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会计人才的危机管理能力已经迫在眉睫,该文将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对会计人才能力素质提出的新挑战,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加速了职业的更新换代,新职业不断出现。新职业与传统职业相比,在就业领域、工作场景和技术、就业形态上都发生了变革。新职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内容、教学模式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提出了新挑战。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创新育人模式,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专业调整新机制;构建以智能素养培育、智慧课堂教学和虚拟仿真实训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新体系;建立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的社会服务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带来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在此形势下,我国诸多高校纷纷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该专业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以此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对于该方面的人才需求标准了解较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因此,本文特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理解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定位模糊、规格偏低以及课程单一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构建正确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此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仇海红  刘丰硕 《西藏教育》2024,(2):40-43+47
近年来,西藏高校会计专业硕士教育蓬勃发展,为西藏自治区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变革、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智能会计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带来极大挑战。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智能财务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并从课程设置、产业融合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如何培养智能财务人才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智能化财务人才培养需采用“新工科+新商科”融合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等结论。以期为其他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西藏专业硕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跨界融合为特质的新商业深刻影响着会计及其相关行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挑战,高职会计专业群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培养规律,依托职教集团,着力打造行企校共商、共建、共享的职教共同体,通过整合产教资源,积极拓展适合会计职业人才的校企合作方式,以创新"财会金融+数智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提高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朱萍 《科教导刊》2023,(22):41-43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计人员需要适应数字化转型,并应用新技术和工具,如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技术,来提供高效能的决策支持。本研究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会计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数智会计人才的应对策略。为了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会计人才,学校应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评价体系和加强教师培养,进一步提升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掌握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相关人才,而大多数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培育出企业所需要的大数据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大数据时代在为传统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其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分析传统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入手,来探究为应对大数据所带来机遇和挑战,最终提出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从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着手,按照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要求,提出人才培养信息化模式,并构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对大数据与智能化领域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新工科建设不断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与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回顾分析了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3年来在大数据与智能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讨了地方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只有走差异化之路,并加大对"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供需选择,解决高职会计专业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培养动因和路径,提出高职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重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完善"四维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捷先 《大学教育》2023,(8):124-127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服务经济发展的会计工作必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要培养顺应时代需要的智能会计应用型人才,要了解智能会计发展的技术基础与规律,理解智能会计的内涵,通过分析智能会计的应用场景划分智能会计岗位,在厘清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岗位职能要求,构建多元化的智能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框架,为高校探索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一岗多能”的现实需求,以及会计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趋势,带来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需求快速增加。培养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产教融合是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产教融合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并借鉴教育部现代服务业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虚拟仿真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多方合作,不断提升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郝云亮 《江苏教育》2023,(39):13-17
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挑战,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变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新挑战。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高校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必须大力培养面向21世纪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带来新挑战。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以适应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20.
会计职业环境的新变化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对我国会计行业人员现状和会计职业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双素、双能、双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阐释了三双模式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培养载体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