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静 《外国语文》2023,(3):29-35
从非洲性和三大流散理论视角来看,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与其说是英国作家,毋宁说是非洲作家。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等代表作品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和主题表达都围绕非洲而展开,是一个典型的殖民流散作家的心灵寄托和人生诉求,是对殖民流散群体的家园找寻、身份困顿和精神突围的经典描摹,也是其能够跻身世界文学经典系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种族歧视与殖民罪恶是小说《野草在歌唱》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白人与黑人之间泾渭分明的种族界限是女主人公玛丽毁灭的根本原因。南部非洲穷苦白人家庭的悲剧预示着白人在非洲大地的殖民统治必将终结和失败。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细腻的笔触将叙述者与人物视角相互结合,通过叙述者的客观叙述和人物视角的不断转换再现了那段被征服的非洲历史。  相似文献   

3.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公认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其小说主要关注的是非洲的传统文化及其与殖民时期外来文化的碰撞。《瓦解》作为阿契贝的代表作之一,以主人公奥贡喀沃的一生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灿烂丰富的伊博族文化以及在白人殖民者入侵后氏族生活逐渐没落的场景。在该小说中,阿契贝作为了一个站在非洲的立场上的内部书写者,通过对伊博族独特风俗、宗教信仰等的描写,打破了以往西方作家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非洲文明。  相似文献   

4.
东方现代“流散文学”是20世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东方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和艰难选择的一个侧面。东方现代“流散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古代“流散文学”的特点:规模和影响远胜于古代;不再对异质文化充满新奇感和紧张感。将索因卡当作“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代表,已是学界的共识,但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谱系中来考察索因卡,我们认为他是现代非洲典型的流散作家,既有穿梭于本土与西方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受,也有非洲作家“本土流散”的深刻体悟,更有创作中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不同于一般流散作家具有的身份困惑和焦虑,索因卡更多地认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进步与自由,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视角能更好地揭示索因卡文学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英语文学是种族时期南非文学的主体。英语的特殊地位和使用范围、英国移民的教育程度、严苛的审查制度等原因促成了白人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起。早期殖民机构的资助、方言出版社的匮乏、荷兰殖民者的暴力统治等迫使黑人作家也用英语这种西方语言来传递非洲人的苦难与理想。在特殊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南非英语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南非英语文学是创伤文学,作家书写了种种个体创伤及其所遭受的隐伏创伤,也通过写作对群体伤痛和灾难进行宣称和文化建构。南非英语文学也是启示文学。文学作品不仅是对未来时间的一种投射,而更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隐喻表达。但是,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作家,南非英语文学聚焦的仅仅是、也只能是种族社会的某个阶层或层面。  相似文献   

6.
流散作家由于无法疏离母国文化,也无法认同居住国文化,处于"无根"的状态。"无根"性的产生有其地缘政治、殖民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原因。对于流散作家来说,流散经历带来"无根"的痛苦,更带来多种文化的体验、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根"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权力》中,当代印第安作家霍根将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话语的重建通过阿玛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阿玛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抵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印第安土著部落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建,试图书写被殖民话语歪曲、抹杀的印第安文化,寻找印第安身份,恢复印第安民族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2019年12月中旬,"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宣告了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的成立,并围绕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主要议题包括非洲和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研究、作家作品的传播与批评、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会议还就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成立之后的学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4,(21):36-37
虽然V.S.奈保尔和J.M.库切种族出身不同,但是都流散于母国与异国之间,既无法获得母国的认同,又无法被异国接受,多重的文化身份造成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通过比较两位作家,有助于理解后殖民流散作家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找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吕晓军 《考试周刊》2009,(45):24-25
本文探讨了《紫色》中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的联系。作者首先描述了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之间的不同与误解,之后用事实证明他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被白种人压迫的相似经历。而黑人妇女遭受着种橇和性剐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视非洲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因此,虽然存在不同,但距离和差异不可能切断他们内在的联系。黑人应该团结起来反抗白人的压迫,也只有通过这样他们才能在与白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1.
《神箭》是尼日利亚作家齐诺瓦·阿切比"尼日利亚四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说继续了《崩溃》的主题,"一切都崩溃了,价值已再难持守,世界上到处弥漫着混乱",它以冷静的笔触描写了白人传教士在非洲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其在非洲土著内部制造矛盾的手法以及武力镇压的过程,以此来展现英国殖民者进入非洲前后的社会现实,并揭示出传统文化和民族英雄在殖民文化的入侵中分崩离析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作家,加缪的创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流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帝国意识,其小说《局外人》通过描写处于统治地位的欧裔白人与被言说、被殖民的阿拉伯人之间的文化冲突,在主人与局外人之间透漏出固有的帝国意识。  相似文献   

13.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毕生执着于非洲流散族群书写,探索殖民主义影响下非洲流散群体的命运与未来。古尔纳的流散书写源自其生活经历,得益于他身为作家和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流散书写可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在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主题、视角、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潜鸟》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我"——一个白人女孩的视角入手描写了梅蒂族女孩皮格特的悲剧人生。作者将借用弗兰茨·奥玛尔·法侬在他的论著《黑皮肤白面具》中的观点来分析梅蒂族女孩皮格特是如何在心理上确立了一种与白种人之间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使她从心理上认同并从属于一种普适化了的白人的标准,扭曲了她的心灵和意识,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5.
英国20世纪初期著名的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其小说《黑暗的心》有人认为是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抨击;有人认为宣扬了白人至上论。以后殖民理论为依据,对小说《黑暗的心》中的东方主义现象进行剖析,发现康拉德具有潜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即康拉德不是反殖民主义者,也不是白人种族主义者,他是一位普通的西方人,具有西方历史与文化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21年7月25-28日,"非洲及非裔流散研究全球化: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议题涉及非洲及非洲流散研究视角下的文学、思想史、教学、历史、社区、女性和音乐等方面。中外学者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体现了国内外学者在运用全球化学术视角和跨学科方法开展非洲及非洲流散研究的学术趋势,也体现出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立场开展学术交流的中国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8.
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尼日利亚四部曲"是一部书写古老非洲的历史画卷。小说书写了非洲传统文明、欧洲的文化殖民、西方文明的现代性以及非洲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作家的历史书写策略体现出一种对西方文化的颠覆与含纳的张力,小说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法农“黑皮肤,白面具”的理论,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埃米瑞·巴拉卡的《荷兰人》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主人公露拉与克雷所象征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指出:巴拉卡在这部戏剧中象征性地揭示了内战后美国黑人仍处于被殖民状态的事实,并号召黑人用暴力反抗白人主流社会的欺凌和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