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尔王》作为“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戏剧”,是永恒与普遍的代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它的意蕴。在全面把握《李尔王》剧本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而入微地剖析剧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更好地理解该剧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反映了时代剧烈风暴,展现了主人公内心巨大的精神骚乱。在总体意义层面上,《李尔王》表述了秩序的颠倒与重建。剧本起因于“言”与“意”语义秩序的错位,在剧情发展过程又遭遇了“君一臣”、“父一子”伦理秩序的僭越。甚至主人公们只有在“疯癫”、“失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之下,才看清楚了一点他们正常状态下所没有看清楚的一些事实真相,以此又对理性秩序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悲剧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更深刻的认识。被公认为"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思想集大成者的代表作之一。而在它所折射的灿烂文学光芒的阴影下,则是体现出来的作者依附于权贵,取悦于王权,为王室服务的权贵思想倾向。本文就这一思想的体现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更加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思想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运用自然力、动物和超自然的意象,营造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氛围,从外部推动戏剧冲突,寓意深刻,形象鲜明,使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哲理、心境、感觉等得到清晰、深刻、本质地揭示,使观众能于瞬间领略其中深藏的奥妙与主旨,从而有效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一直震撼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当仁不让成为历代评论家的研究焦点。撇开此剧中那些宏伟夺目的主角不谈,弄人一角尽管戏份不多但也发散着无穷的魅力。本文试着对剧中这一堪称是"最神秘的人物"进行探讨,力图从其角色的伪装、神秘性和自然观三个角度入手,揭开其神秘的面具,展示他本来的面目,从而剖析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尔王》中的人物呈现出两组二项对立的功能:下降和上升,恢复和毁灭,它们规定了该剧的主题结构,即个人、家庭、国家和宇宙由秩序堕落到混乱的窘境,再恢复到秩序的状态。这种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剔除了杂质和不稳定因素的螺旋式上升,这也是该剧的净化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9.
魏丽娜 《现代语文》2007,(12):91-92
纵观《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中都有"疯癫"一段。评论界对二者的"疯癫"也有过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疯癫话语的分析领略剧本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对人性和权力的描述和剖析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也是其文学成就的主要表现之一。《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成功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技巧的应用和语言表达上,更体现在其对人性及权力的深刻描写上。作品围绕王室权力的争斗,表现了人性在爱恨、道德、欲望中的挣扎,以及人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对于《李尔王》中的悲剧因素及其诱因,向来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试从有序与无序的对比角度来呈现宫廷内外的各种矛盾,并哲理性的指出。正是有序和无序的转化才导致了李尔的逊位和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性政治是指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男性属于支配地位,女性是从属地位。同时,性政治也是一种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性政治关系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婚姻、权力的争夺和家庭三个方面,《李尔王》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支配,即性政治。  相似文献   

13.
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是一部深刻刻画下层女性悲剧命运的杰作。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相关原理和视点,分析作品中的伦理禁忌,伦理身份,和伦理混乱,从而揭示造成索菲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中产阶级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之大作,剧中紧张有力的情节,善与恶的激烈冲突,几百年以来曾使无数人拍案叫绝。莎翁在剧中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大自然",并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崇尚自然的中国道家思想出发,探讨莎士比亚反映在《李尔王》中的天人观。  相似文献   

15.
《再见,哥伦布》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作品。罗斯通过犹太裔情侣尼尔和布伦达的失败恋情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居民生活中存在“矛盾的共鸣之音”,两人分手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伦理必然:尼尔所代表的年轻一代犹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对犹太传统道德存在诸多看法,但仍认为秉持道德传统是在美国安身立命的基础;布伦达所代表的犹太富裕阶层,则选择完全放弃犹太身份及其相应的道德传统。罗斯通过尼尔与布伦达在恋爱过程中各自做出的伦理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保持少数族裔身份问题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4,(A4):18-19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姐姐的守护者》中的主要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并探究其原因。小说涉及亲情、科技和生命的关系,揭露人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并向传统伦理道德发出挑战时的无奈和彷徨。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思潮的思想源泉之一。将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与此相抵触的,是不尊重文学史事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沿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路径,将《恐怖分子》置于后“9·11”时代美国少数族裔身份危机、生存困境和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式微的伦理语境加以理解,有助于挖掘该作品隐藏的伦理价值,洞察厄普代克深层的写作意义。研究发现,《恐怖分子》一方面对当代道德疑惑和伦理危机的形式予以表征,使读者展开家庭伦理、伦理选择和伦理身份的争论,另一方面对读者的他者伦理和行动责任予以刺激,唤起读者清醒的伦理认知。因此,《恐怖分子》既饱含厄普代克深层的伦理旨归,又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伦理交流和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彰显厄普代克的文学创作于当代社会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罗斯莫庄》是易卜生晚期的象征主义代表剧作,剧中主要人物罗斯莫为了改变现行伦理价值体系、实现自我解放的道德理想,在女主人公吕贝克的影响下背离了他的家族传统和宗教信仰,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对妻子碧爱特之死的道德自责;吕贝克一直试图影响和改变罗斯莫庄所代表的伦理传统,反而被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为自己曾触犯伦理禁忌而深陷道德谴责。罗斯莫和吕贝克最终意识到他们的道德理想本质上是乌托邦式的想象,不具备现实伦理基础,因而无法变为现实。本文认为,该剧借此说明,思想自由和自我解放不能只凭个人主观意念的转变或某一立场的变更,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伦理选择,而是受到历史、伦理环境和伦理传统等现实条件制约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李尔王》和圣经《约伯记》在人物形象、人物所经历的磨难、戏剧结构等方面皆存在相似之处,通过这些考察,我们能发现二者在神学内涵上也有着共同的思考。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解读,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和圣经编撰者对人的灵魂有着相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