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普惠金融是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融合,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普惠为目的 提供金融服务的新方式,提高受金融排斥性影响较大的农村地区对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有助于缓解城乡差距.从增加农村居民金融可得性,为农民提供创业资金、教育资金以及投资机会等四个方面,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摆脱“三农”领域长期面临的金融排斥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选取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先从“增量—提质—提效”三大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再采用系统GMM、中介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并且这种推动作用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农地流转而间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另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逐步跨越两道“门槛”,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增特征。据此,提出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加速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步伐等政策建议,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搭建企业家精神、数字普惠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城市(宏观)和企业(微观)两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城市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企业家精神均推动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上述结论在经过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经济绩效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较好、营商环境较优的中心城市和机制较为灵活的民营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非中心城市、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更强。因此,在构建有助于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体系的同时应加快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发挥乘数倍增效应,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本文借助我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并且经缓解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门槛回归结果显示,营商环境的改善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效果在不同区域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打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改善营商环境“组合拳”、实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本文从数字化大潮与我国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入手,分析数字化赋能新闻舆论工作的机理,并提出以数字化赋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工作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数字广告产业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规律性还是在内逻辑性的演进当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变化中产生进化、进化中实现分化的特征,这本质上也是产业创新的发生机制。本文重新审视了数字广告产业的属性和定位,深入分析了数字广告产业演进的深层逻辑,由此提出我国数字广告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数字金融的长尾效应是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线索之一。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精准识别我国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基础上,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缓解了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发生,且主要作用于低人力资本水平家庭和相对贫困指数较高的家庭,具有较强的长尾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在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农村相对贫困家庭金融活动参与并缓解其信贷融资约束,在主观上有助于提升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社会地位,增强其面对未来的信心。研究为精准识别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并为利用数字金融工具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环境下,新闻信息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新闻知识生产认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的生产者更多元了,现实也更多元了,建构的知识更多面了。数字新闻研究应当关注到这种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解释框架。传统的新闻学是围绕职业新闻机构的生产实践而搭建的知识体系,数字新闻学要从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入手来建构知识体系。数字新闻学要解释建立在数字秩序上的新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剖析新的代理者、能动者的实践逻辑与实践规范。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要素结构、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迫切需要形成和发展符合中国经济实际的特色数字经济理论,增强经济理论对新发展阶段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支撑和引导。本文基于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现实表现,从数字技术驱动、数据生产要素、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共生三个维度深入阐释数字经济内涵,比较数字经济理论与传统生产要素理论、消费理论、市场理论、货币理论和政策,并分析拓展数字经济的理论外延,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数实融合不足、信息安全危机、数字鸿沟等重大实践问题,增强对数字经济理论基础和演进逻辑的学理性认识,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逻辑基础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金融企业的资本管理随之得以不断的进步,然而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负面性影响,资本管理依旧普遍存在着短期行为、手段落后以及管理目标单一等严重问题。所以,我国的金融企业应当始终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切实的将资本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出,并且积极的探寻创新及规范资本管理的途径,不断的强化金融企业的资本管理。本文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的探究了金融企业资本管理的规范及创新,希望能够对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我国文化自信自强。文化传媒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然而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融资约束困境。基于此背景,文章以我国A股2011—2021年文化传媒上市企业为样本,从文化传媒上市企业融资约束困境为出发点,探索数字金融发展对文化传媒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控股、低股权集中度以及小规模文化传媒企业往往面临着更高的融资约束,而数字金融发展显著缓解了文化传媒企业的融资约束。为促使文化传媒企业健康发展,应加大数字金融发展力度,完善文化传媒产业数字金融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并提高文化传媒企业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形势下,数字出版理论创新应该以构建概念谱系为出发点,探讨不同主题领域出版活动的多元拓展,考察数字出版技术的迭代进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业务流程重塑,进而分析面对新的潜在风险如何革新产业治理模式,探索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此外,在数字出版理论研究中还应注意坚守中国立场、采用新兴方法工具、重视一线调查解决实际痛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通过提高数字创新绩效获取竞争优势成为广大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既有研究虽然注意到了平台生态系统嵌入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其内在机理的研究存在缺失。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研究了平台生态嵌入对参与者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并创新性地引入了数据流耦合和数据治理能力两个变量来解析其内在机理。以来自参与平台生态的512份企业调研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平台生态嵌入对参与者企业数字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同时受到数据治理能力的正向调节;平台生态嵌入通过数据流耦合的部分中介作用促进了数字创新绩效,这一间接影响同样受到数据治理能力的正向调节。该研究从数据要素视角切入,丰富了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研究,对企业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来提高数字创新绩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公益广告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作用下,大幅度增强了在传统媒体和户外媒体的传播力度,带来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伴随着数字媒体与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动员与治理理念的改变,以及公益广告在出资方匮乏、表现媒介局限、传播动力性不足等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局限,公益广告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提出公益广告在形式、内容和机制等三个由表及里层面进行创新的有关思路,以供有关部门、各类媒体和从业人员批判性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在转型过程中,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催发了新闻业两大理论更新:一方面是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 相似文献
17.
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特征,对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比较并研究其创新动力。最后,提出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梳理了创新扩散理论的演进过程,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统计软件CiteSpace对创新扩散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历程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回顾,并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梳理、总结了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数字社会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产业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出版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出版人才,既要求其掌握传统出版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求其具有较好的数字出版技能,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复合型创新出版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同于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机制.高校应根据社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以培养既具有编辑出版能力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团队专业素质、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复合型创新出版人才的分级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