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强  黄莉婷 《文教资料》2021,(2):229-231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教育部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承载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分析编写体例的特点,阐释统编版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困难与挑战,理清教材的基本体例和结构,以便创造性地使用该教材。  相似文献   

2.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历史活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本文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通过提炼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及相应的教育功能,探索在历史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科书的编写承袭统编版教科书的风格,每课依然安排“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栏目,但在内容编排上突破《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体例,采用专题的形式对统编教科书进行统整和深化。专题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1],促进历史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选择性必修教学中,要想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相似文献   

4.
目前,普通高中所用《生物》教材大体上有三种版本:1985年出版的《生物》甲种本和乙种本,1990年出版的必修本。现将三种教材之差异略述如下: 一、必修教材有别于甲种和乙种教材的特点1.直观性强必修教材具彩图17幅(封面、封底计入其内)、黑白图105幅。甲种本彩图3幅(封面)、黑白图89幅。乙种本具彩图3幅(封面)、黑白图67幅。现将三种教材  相似文献   

5.
张宗立  陈珊 《教学考试》2023,(26):36-39
<正>教育部统编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选择性必修1、2、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选修(未纳入高考)三类课程构成。以通史体例呈现的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安排在高一年级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以专题史体例呈现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6.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史料,如何用好这些史料、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的关键问题之一。如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引用的史料包括“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举孝廉”“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进士题名碑”三张图片(实物史料),以及分别引自《晋书·段灼传》《隋书·刘炫传》和《张文忠公全集·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三则文献史料,如何把这些史料应用于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统编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必修(上)教材]是以时间为序、古今并重展开中国通史的教学,选择性必修1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以下简称选择性必修1教材)是将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史的视野中,让学生感知世界的发展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紧随世界潮流,不断在学习借鉴中贴合自身的国情前行。其中,必修教材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二者犹如线和面的关系,将历史学科内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4、5期合刊发表了笔者的《“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为例》一文,得到了一些同行的好评。所谓“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就是说.把教材现有素材当成史料,根据“教材史料”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思考题,由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史料”来回答问题。受篇幅限制,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知识结构是问题教学的重要依托和基础,问题教学是教材知识结构的具现和衍生。本文围绕问题教学的关键核心——问题链的应用和设计,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和运用,进行问题链的设计,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问题链,以期为开展问题教学模式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从内容上来讲,似乎差别不大,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和初中历史的编排其实不相上下,都是以时间为主线索进行编排。但是选择性必修的内容则涵盖了更为深刻和更为广泛的历史内容,从教材编写的内容上看,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整体感知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高中历史课程育人价值,从历史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相似文献   

11.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历史地图的选用方面相较于旧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发生了巨大变化.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在历史地图选用方面呈现选图丰富、应用拓宽、细节完善等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下历史教育的新导向,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要有效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它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其指导思想和原则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衡量教学成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教学实践常出现忽视教材中的史料或是将图像史料当"装饰"进行浅层探究的现象,我们本着"基本史料"的观念,以统编教材中的《耕织图》作为研习的"基本史料",立足于用精、用细、用透的诉求,着眼于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追问设计"进行史料研习,以此夯实学生"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个整体,其中必修是基础,选择性必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这一套教科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编写体例进行创新,增设了多种功能性栏目,并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七大主题教育。基于此,我们应该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展开整体解读,以期实现对新教科书的悉心“钻探”和精心“开采”。  相似文献   

15.
《氓》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篇课文。从“比兴手法”以及独特而容易忽略的字词角度深入解读这首诗,并结合学科要求和学生学情特点,设计具有一定情境活动特点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一课与时政热点新冠肺炎疫情的结合,教师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导入新课,带领学生梳理历史上的疫病、总结近现代防疫与医学成就、探讨应对全球疫情的对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问题,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对历史延续性的感知,培养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1+X”是统编教材的阅读理念,以此方式可以进行同主题、同题材、同体裁文本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比较阅读。比起单篇精读教学,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形成文学眼光,提高文化视野。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将《望海潮》《扬州慢》两首宋词编写在一起,连接点是“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体现了教材编写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与之相适应的新高考也开始逐渐在全国正式实施,新高考考查的知识范畴与目标等要求和传统高考相比有重大调整。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新高考(等级性水平考试,以下仍习惯称高考)历史学科的主要考查依据和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包括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选择性必修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册。其中,必修教科书按通史体例编纂,  相似文献   

19.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是:打通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之间的联系,力求在贯通两类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体现出差异性,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与互补.要高度重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之间的贯通性与差异性,以专题研习为抓手,用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握单元重点,深入研读文本;注意前后关联,结构化知识与能力;重视探究和体验,实现深度研习,提高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20.
<正>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分上下册,除去活动课,共有52课,一方面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高,概念多理论性强,叙述过于浓缩;另一方面,教学课时有限,学生水平又参差不齐,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有差别。这些矛盾的存在,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厘清概念、揭示联系、明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