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目制教学可以实现新工科“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的理念,与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时代使命不谋而合,但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同质化、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学习效果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科交叉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传统工科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跨度为多个学期的“理论—实践”数字化课程群综合引导式教学项目。从“课程群综合引导式项目—课程阶段项目—课堂微项目”自顶向下重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开发评价标准及管理系统,构建“前后贯通、相互衔接、逐步进阶、学科交叉”引导式项目培养模式,开拓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新工科”建设发展要求及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教学改革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材料力学》课程开展德育教育、工程背景教育和实践应用能力教育为主线的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对实现我校工科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必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硅酸盐产业转型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求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硅酸盐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课程目标、课程架构、组织形式和考核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方案,探讨了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之间的循环体系关系,落实体系建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提供新思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开发“硅酸盐材料”课程的配套实验和搭建企业与高校互通平台上,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要求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计算机大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工程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思路,才能设计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秉承成果导向教学理念,采用"穿透式"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竞赛驱动的"四类型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群组成特性、实践案例模块化构成、金课建设标准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特性的竞赛类实践课程,使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共同服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模块化案例实践教学为课程灵魂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课程形式和案例内容的建设标准,提升了计算机大类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效能。  相似文献   

5.
在科技助力、多样化需求推动以及国情需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新文科”应运而生。“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综合性,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科学性,教学手段更加注重先进性,学术研究更加注重应用性,社会服务更加注重专业性。金融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采用问卷调研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是影响日常教学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组建教师团队、教学模式优化、网络平台搭建等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学课程群,以便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资源,促进金融类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工科课程是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新工业革命到来与新工科再深化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在知识观、主体观以及评价观方面依然存在痼疾。库伯的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适合解决工科教学问题的理论。大连理工大学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将仿真、实验和工程案例融入由体验、反思、抽象、检验构成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之中,并设计了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性评价。研究发现,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工科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彭定文  谢帮灵 《广西教育》2022,(15):122-126
本文阐述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依据产业需求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专业群、对标产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展课程建设、互聘互兼打造“双师双技”教学团队、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策略,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改革实践为例,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和复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淑萍 《科教导刊》2023,(16):94-96
新工科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类型发生转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高等院校需要探索符合新工业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文章依据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分析当前“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然后基于新工科目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学生学习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为“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工科专业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和冶金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出发,阐述了“冶金流程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详细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工程理论与冶金流程工程学相融合的教改思路,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初步尝试,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软件工程综合实践能力是新工科大背景下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如何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成为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存在的教学和实践过程难以管理、项目工作量难以衡量、软件制品质量难以保证、实践项目难以管理评估等问题,提出教学内容专题化实践训练、创新多模式教学方式、拓展学生项目评价模式、细粒度学习成效评估等教学实践改革方案,为解决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综合性和实用性不足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而言,新工科人才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于新工科理念,通过把握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结合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其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构建过程,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贯穿于软件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软件行业发展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提出高校新工科建设,确定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培育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论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特色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上进行优化改革,强化导师制培养责任,完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积极促进与企事业单位深入交流合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下工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受到“新工科”、大类招生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内外驱动力的极大作用和影响,亟待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重新构建。该文针对工科改革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改革措施和工科大类培养模式的当前发展动态,基于对原工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讨论,提出了“新工科”专业实践体系改革设计的四大模块,需以“引导、拓展、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为阶段课程核心,平衡好扩展和进阶的关系,全面提升工科专业人才质量,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期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理念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为更好地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业英语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经教学实践,本次教学改革明显改善教学效果,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显著提升。本次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探索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课程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为满足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土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针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塑课程体系,拓展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以“产业需求和人才产出”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的实践结果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推动了教育创新,实现了校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感技术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慕课为基础构建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贯彻OBE理念;引入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注重传感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实践环节;加强过程性考核;教学目标力求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相结合,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实践表明,传感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培养了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超声检测技术在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定期检查维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产品结构及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综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对超声检测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在实验理论教学中,将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采用对比教学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布置设计性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技能实操教学中,实验项目开放运行,依据工程问题设置选做实验项目,注重实验仿真和学研产融合。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有效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创新和突破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旨在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大学物理学"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与各工科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工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学教学需要顺应新工科的发展形势,树立"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工科大学物理学教学理...  相似文献   

19.
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面向新工科对以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为代表的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树立了“学生中心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搭建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能力导向多维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叉融合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构建了“基于新工科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多元协同培养的实效。形成了矿业类人才“一中心两融合三层面四维度五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可为我国相关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新工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面向新工科的实践教育体系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析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现状,对软件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研究软件工程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与软件创新能力;研究软件工程学科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技术与系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