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为此,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各种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高云娜 《学周刊C版》2010,(9):156-15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面向每一个儿童,以儿童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体现出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最后要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学习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将小学生的思想封闭在教室、学校里,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沟通与生活的联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也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学植根于现实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7.
李守忠 《甘肃教育》2009,(19):23-23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里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各地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把相关的地域文化内容引进语文教学,不但能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能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有机地融合起来。笔者现结合具体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文当作语文教学的终点,不重视语文活动和语文运用,结果学生的知识面窄,语文能力低下。大语文的阅读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新概念的大语文阅读教学观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要立足课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强调要把课堂向课外和社会延伸。在《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背景的要求下,语文澡前演讲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有用武之地了。在参加工作的这几年中,每一节语文课我都坚持课前三五分钟的演讲。我觉得应该真正把课前演讲看成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语文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活即是语文,尤其是在广播、影视、网络、信息等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语文的外延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已不可遏制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学有责任更有义务选择性地把它纳入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营造一个大语文学习的环境,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一个多元的语文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美国教育家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仅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所需,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所需。因此,我就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从生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联系学生熟知的事物、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联系社会热点话题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外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教学中,教师应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一谈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听学生抱怨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其实,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是语文.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如果对生活缺乏感悟,就不会被生活感动,自然也就写不出动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美国教育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有起伏动人的诵读,能展开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应该涌动情感的激流,闪烁思想的火花,放射智慧的光芒!因此,在语文的美及学生人文素质不断缺失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审视与展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真正提升学生语文之素养与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展现、渗透语文的神韵之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能力的提升呢?我以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  相似文献   

18.
一、以基地建设、学生生活为依托,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小学语文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有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中,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突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接壤,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世界,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实现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关键,要求教师要用生活化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把握语文与生活的交融教材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发掘生活的源头,开沟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