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付红 《海外英语》2024,(2):190-192
非裔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凭借黑人文学作品《地下铁道》逐渐走入中国学者的视野。文章拟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基础,深度解读《地下铁道》中黑人女性科拉的身份建构,详细分析小说中科拉作为女性和黑奴的双重身份,揭示权力规训下科拉所产生的身份危机,探究科拉对规训权力的反抗和身份重建过程。通过文本分析,文章旨在更深入地挖掘这部黑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社会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3.
影片《芳华》和《少年的你》均改编自小说,都属青春题材电影.两部影片在有关青春、暴力、伤痕的表达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但又因两个故事所反映的时代不同以及导演风格差异等原因,其在有关青春的表达有着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不同,对暴力的表达上有着单一和多面的差别,同时在伤痕的表达方面有着旧与新的区别.对两部影片进行平行比较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虹》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尼科尔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人童年时期的记忆创伤、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传承使然.两部作品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示,表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春创伤电影《少年的你》结合青少年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作出了深刻反映和深度反思。影片反映了家庭、学校、社会的缺位造成的青少年成长困境,对发生在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三者之间的校园暴力现象及其所诱发的人性异变与性格扭曲作出了生动图解与深刻揭露,并在最后展现出让主人公从知识、爱情、友谊及社会生态的修复中重建青春人格、实现自我拯救的美好意愿,由此完成主人公的成长叙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暴力电影影响,暴力叙事成为美学风格和表现方式,暴力美成为审美客体。暴力美学的本质在于超越暴力的血腥与残酷及反人道的一面,反向追求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通过战记文学《平家物语》,力图探求暴力美学在作品中的深层内涵与美学效果,从新的角度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批评传统文本话语中常被忽视的暴力叙事。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童年经历、牙医经历和"文革"记忆,使余华内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暴力情结。对于暴力的沉迷,使余华在告别先锋时代的暴力叙述后,又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物外的冷漠态度、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多方位的叙述角度,开始了暴力言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暴力和杀戮的场景。  相似文献   

8.
当代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举问鼎当年英联邦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在世界文坛激起广泛讨论。本文从"平行叙事"和"预叙"的角度,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该文本的叙事特点进行解读,藉此揭示小说的思想内涵,还原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期深入认识小说中对人性的隐喻及对人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苇月的话】 这本《1937·少年夏之秋》的封面像一块沾满了花瓣草屑的橘黄色的旧棉布.一个少年的剪影落在上面,渍出不规则的花边。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的暴力思想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是一部充斥着暴力及暴力思想的小说,这种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政治、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民间意识形态等多方面沉淀激化而成。  相似文献   

12.
13.
14.
青年作家黄青松的小说集《坐床》集中对花桥这个地方性文化价值系统中无处不在的隐性暴力进行了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的认同与背离的内在紧张关系,以及在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中个体的艰难突围和在传统价值系统崩溃之后现代性价值建构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价值关怀缺失等文化问题。由此,黄青松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胸襟、气度和使命感,同时也彰显了其写作在今天这个文化剧变的社会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长篇小说《七次谋杀简史》获2015年布克奖;小说以牙买加与美国为背景,从众多人物叙事者的视角呈现暴力的牙买加,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牙买加的社会、政治、文化与民生现状.小说揭示了暴力给牙买加人民造成死亡、流散及创伤等后果,是牙买加党派政治与黑帮集团相互利用的结果.作者通过重访牙买加的暴...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南非当代著名作家J·M·库切日益成为当代文坛关注的热点。而他的代表性力作《耻》也理所当然地吸引了所有文学爱好者的视线。《耻》这部作品毫无晦涩生僻之语,情节通畅,一点都没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自由跳跃”。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是开普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独自一人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每周四下午,他都会驱车赶往格林角,与妓女索拉娅见面;有一天他又引诱了自己的学生,比自己小三十岁的梅拉妮。丑闻传出后,他来到边远的乡村,在那里与几乎是独自谋生的女儿露茜…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小说《暴力夺取》中讲述了十四岁男孩弗朗西斯·塔沃特历经一系列精神转变后,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承袭以往的哥特式写作风格,奥康纳将塔沃特塑造成一个怪诞、异化、充满暴力的愤怒者形象,在经历一系列精神和行为的暴力之后,最终选择回归上帝,达成与自身的和解。继承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生存观,奥康纳用暴力展现了个体内心与自我的对抗,说明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暴力成为寻找真理的一种极端途径,最终引导个体走向自我救赎,勇于承担责任与爱。  相似文献   

18.
樊冬雪 《海外英语》2014,(13):170-171
该文从女性主义重新分析了多丽丝·莱辛的著作《暴力的孩子们》,这是一部堪称是莱辛自传体的一系列小说。小说共包括五部,分别是:《玛莎夸斯特》、《合适的婚姻》、《暴雨中的涟漪》、《干涸之地》和《四城门》。其中以女主人公玛莎的人生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她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的转变。玛莎的经历也正是莱辛一生经历的再现,她的内心变化正是莱辛的真实感受,通过此篇文章我们可以重新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相似文献   

19.
电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了哈克和吉姆是两个生活环境、地位以及经历完全不同的人,但是他们两人都是因为渴望自由而出逃,经过一系列有趣而不平凡的经历,两人的友谊变得日益坚固.文章从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以及主人公内心的声音等方面去探析少年眼中的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讲述少年派在海上漂流227天后成功生还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而认同人需要信仰、需要对生命的敬畏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蕴的传达有赖于其对英雄冒险的神话类型化叙事结构的套用,原始猎人的神话原型的复现以及由老虎、岛及漂流所构成象征系统这三个神话原型要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