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佘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6-120
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使其走出低谷,焕发生机,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项普世性命题的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亦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活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关系密切。面对国家及各级政府日益加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又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呈现一种怎样的姿态呢?而在具有特殊性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又给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是怎样一种经验呢?试析之。 相似文献
3.
"原始汤"是文化基因的生成环境,复制性、选择性与变异性是其基本特征。从文化基因理论来看,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护的就是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切实分析某一文化事项的结构、运行机制或者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复制、创新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而且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可能。如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不再是静止的、绝对的原真性保护,而是动态的、相对的发展性保护。 相似文献
4.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世界符号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国际间的利益争夺,催生了国家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既有利于保护目的又有利非物质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与意图、保护的手段与方法、保护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7.
吴红叶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195-196,208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现,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精髓和生活体验。有效传承民间舞蹈,是保存民族特性、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使民间舞蹈传承有了新的文化解读,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全面、不到位的尴尬境地也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求民间舞蹈传承的利弊,总结经验与方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显示这些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民族原始宗教观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传承与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高白族的自豪感、增进民族间的交流与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多元性等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正确认识、利用、传承、保护以及拓展传承保护的路径,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宏观的文化遗产概念和遗产保护的有关规则,我是外行。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我主要是通过直观感受获得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在全面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袁牧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1):2-7
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快车道。在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所建构的非遗代表性名录四级保护体系中,非遗项目得到了有组织的申报、保护和传承。在二十多年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保护和传承的主体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变化,在经历了传承人保护、项目保护、非遗生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后,非遗保护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形态,而进入了文化基因的保护阶段。 相似文献
12.
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3-78,87
土屋民居是世界上居住人口最多的一种宅式建筑,至少到上世纪末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这种建筑里。这种住居方式自人类开始脱离穴居生活建造居室时起就已经出现,延续数千年以至今日。它不仅在建筑史上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价值,而且"代表着一种文明":一种人类生存方式的文明记录和农耕文化的典型范例。土屋民居文化融自然与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意象于一体,集山水田园之美与隐逸文化之韵,创造了现代都市倦态与都市空间狭隘渴求释放的"当然"途径。这一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的双重改造中"瞬间"趋于毁灭,其拯救与保护由于文化研究的历史偏好而被忽视,其开发与利用由于土屋的"毁灭式"消失和现代都市的心灵渴求而孕育着巨大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保护,以产业化、民间化、博物馆化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积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富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7-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特征,决定了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效地保护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另一方面,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如何在当今的社会中,培养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成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纵观黄梅戏发展历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提出了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思路,即维护相对原生态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群众在文化保护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发挥黄梅戏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是弥足珍贵、不容损毁的。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保护文化遗产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对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不但可保存和传承祖先创造的文化财富,而且能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据考古发现,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湟水流域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已发现的西宁朱家寨、古城台、下孙家寨、十里铺、小桥沈那等地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都证明在四、五千年前湟水流域就有人类居住、生息,开拓这片土地,他们从事畜牧、农业及手工业生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如沈那古人类遗址,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着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墓葬和其他遗迹,出土了许多宝贵文物。虎台又名点将台,在西宁西郊杨家寨村东南。有学者认为系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南凉国所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建于近代的马步芳公馆(始建于民国31年,即1942年),占地29550平方米,共有房屋290间,为马步芳私邸,又名“馨庐”。其院落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所有这些文化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文革中许多文物遭得极大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西宁地区的文化遗址得到一定的维护,但由于经费有限,以及部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西宁地区的文化遗址保护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六安市地名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宣传.当前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组织队伍开展地名普查、评估工作,查清资源总量,确立重点保护对象,编制《地名保护总体规划》.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地名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广泛宣传,提升六安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宏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2):1-7
本文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理论上讨论了保护濒危语言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大可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6):109-109
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国上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因国家政治权利的参与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着重从文化主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丁作中的政治、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