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旻 《学周刊C版》2024,(6):10-1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旨在通过紧扣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专业、强调实践教育、多元评价等要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文章以“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为主题展开探究,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五育并举是促进学校教育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五育并举视域下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质量,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涵、现实困境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为高校落实五育并举及其融合理念,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入结合,形成“三全育人”的新局面,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引入“三全育人”的新理念,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鲜明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的实践性。但当前初中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存在课时不足、资源相对缺乏、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实践育人的效果有待加强。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立足立德树人,通过深挖地方特色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校外社会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提出依托博物馆资源,馆校联手,开展参观型育人实践;挖掘社区育人资源,社(家)校联合,开展调研型育人实践;探访文化古迹,以古鉴今,开展研学型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5.
当前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处于广泛开展的实践阶段,成果显著,效果突出。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总书记倡导的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文章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切入,以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托,对当前该校课程思政育人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普遍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思政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不强、育人的协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水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互融路径研究。构建理实虚一体的模块化协同式教学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学和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创建资源池,为思政与课程的融合提供丰富的养料;创新结构化教学团队,发挥优势,实现“三全育人”。通过文化媒介搭建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通过课程资源创新,打造出立体化结构资源体系。经过实践检验和推广应用,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大幅提升;学生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高;学校社会辐射影响力明显扩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课程思政与“1+X”证书制度相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二者协同育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狭隘性。高校可以通过为学生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不断促进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文章分别阐述课程思政和“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分析课程思政与“1+X”证书制度协同育人的可能性,并提出课程思政与“1+X”证书制度协同育人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构建高职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有力抓手、满足社会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需求的有效途径,助推高职学生个人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要坚持方向性、突出职业性、注重实践性。实施路径包括自上而下整体设计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指导方案,组建“1+N”教学团队打造强有力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挖掘“5+X”思政元素整合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紧扣“3+Y”融入策略、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融合方式,坚持“3+Z”评价原则实施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9.
钱程  周晓  吕娇 《亚太教育》2021,(1):76-77
医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医德,掌握扎实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深入挖掘医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建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因此,立足我校实际,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为基本思想主线,构建适用于我校“显性课堂教育—隐性课堂教育—实践课堂教育”三维立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开展研究,并以病理学课程为例,探讨其可能性及可行性,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成长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学校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模式是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全方位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有利于全面提升新时代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福建省邮电学校以文化育人、情感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问题导向教学为理论根基,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邮电精神”为思政核心,以“扬通信文化、树服务精神、明强国担当”为思政主线,以“课堂+校园+社会”三域协同为运行机制,构建了“1+1+3+N”课程思政模式。并从深化教学改革、延伸育人空间、弘扬红色通信、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课程思政创新团队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质量和学校育人水平,努力开创地区学校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实现思政育人在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文章立足区域视野,就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着力构建“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师资培训一体化、课程评价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不断增强中小学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2.
秦新燕  雷金 《教师》2024,(5):120-12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素养以及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推进石河子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充分挖掘“电工技术”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基于课程特色开展了明确思政教育理念、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在实践中,教师应完善教学内容,采用多维现代工具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促进“电工技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和大数据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全时空育人;通过问卷调查和线上小组竞赛等方式,展示思政活动的融入对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德超 《江苏教育》2022,(95):7-9+34
江苏省宿迁中学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构“融通大成”育人体系,形成“融通德育”特色。学校从课程学习、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以“融通”的方式为学生打造立体化沉浸式全域场育人环境,成就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大成”青年,培养“明德明智、大成大器”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寓于课程之中,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文章在课程思政基础上,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例,基于“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从教学设计架构、教学策略优化、育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成效阐述单片机技术课程思政要素的凝练与素材的实践运用。教学成效表明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总结在中等职业学校遵循"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效,审视中职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从学生、教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四个维度剖析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缺憾,探索立足家长、学校、社会、行业企业教育多元化,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思政教育为牵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劳动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劳动品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于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程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首先规划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框架,设置了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解读了其示范性传承式全员参与、交叉型开放式全过程渗透、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设计的三全育人模式.同时,选取中学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单调性与导数”,采取课例分析法和案例教学法,全面剖析了中学数学概念课和命题课的思政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学地理课程思政既具有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又兼备思政育人的特殊属性,其课程评价对地理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CIPP评价模式对地理课程思政实施进行立体化评价:首先,通过背景评价明确中学地理课程的育人需求,将地理课程思政核心育人元素作为评价总目标;其次,通过输入评价明确落实育人目标的实践策略;再次,在过程评价中确保地理教学按照预定的课程思政目标进行;最后,通过成果评价对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检验学生思政素养的增值情况,进一步凸显学科育人成效。CIPP评价构成一个闭环,助力判断地理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正>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学校、教师予以积极引导。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运用,明确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职责,促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新格局,将思政教育全面扩展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能,促进学生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同步提升,满足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由同济大学本科生院、  相似文献   

19.
思想教育是引领学生端正思想、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需要协同性与全面性的育人机制来支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可以强化思政教育成果,提高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结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意蕴,探究课程思政系统育人的困境,提出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全面素质的重任。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佳素材库。应构建立体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达成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