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各地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目前,农村建筑市场尚不成熟,迫切需要解决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匮乏的难题。鉴于此,文章基于农村住宅建设现状,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探索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旨在为农村建筑行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进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面临农业企业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人才的高要求,多数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时常遇到营销观念滞后、专业技能薄弱、实践能力不足、交际能力欠缺等层面的斥责。本文分析农业领域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育中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人才培育路径,以期为我高校农产品市场营销人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暑期"三下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三下乡"面临着时长压缩、内容虚化、重点偏移和难以持续等现实问题。这些与学校的组织管理水平、队员的思想认识层次、团队的客观准备态势、教师的指导协调能力、活动的客观现实境遇、利益的调节处置原则等有着密切关联。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应明确认识以增强"三下乡"使命感,精准定位以增强针对性,着眼长远以增强持续性,优化团队以增强战斗力,及时转化以增强实效性,优化考核以增强价值性。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机制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农业职业院校获奖项目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的剖析,探索乡村振兴下的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之路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确定产教融合定位加重项目份量,进行交叉研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积累合作经验以掌握人才转化技巧等建议,为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7.
郑曦  王荫南 《科教导刊》2022,(36):140-142
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使命,主动优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部分高校开展活动以体验为主,作用发挥不显著。促进育人实效需要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创新实践方式,培养有志于服务基层、助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医学优势,凸显“三下乡”的青字品牌特色。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说明了乡村旅游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方向、新要求,然后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接着阐述了产教融合构筑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新生态,最后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嘉应学院学报》2020,(2):52-56
高校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库、智力库与人才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不容推辞的历史选择。通过发挥高校用新才智、新文艺、新思维、新创造和新治理的作用,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同时,反思高校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以求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学院学报》2021,(1):63-66
乡村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振兴乡村是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青年学子则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自当担起乡村振兴的大任。文章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体制机制、基层治理、人才要素四方面内容,分析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性,结合高校的基本职能,提出其在人才、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助推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农科大学生作为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是未来"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农科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养成与校地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构建是促进农科大学生适应新时代"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村一”教育要培育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如何将“一村一”学历教育长期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有机融合,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实现学员学历和能力“双提升”,已成为改革“一村一”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省建立试点、开展实践,探索适用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一村一”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的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富裕角度确立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区域发展需求之间出现错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待深化、"双师型"师资匮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知识性倾向较严重等因素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鉴于此,文章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策略,为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完善理念、修正不足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传统手工技艺凝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智慧,其发展将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增进乡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助力乡村振兴.调查分析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培养面临着年轻人不愿学、人才稀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业支撑不足、行业管理与协调机制有待加强、传统手工技艺濒临断代失传等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针对农村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培养,提出了提升传统手工技艺认同度、完善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发展乡村传统手工艺特色产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当下,乡村振兴人才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倒逼高校改革。高校应积极培育改革动能,推进制度创新,培养教师队伍,建立高校改革试验区,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改变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形成上下结合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
地方高校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不单纯是高校服务乡村、融入乡村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各类资源要素多维度嵌入的过程。基于“多重嵌入”的分析框架,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可类型化为:“地方高校+村民”文化嵌入、“地方高校+企业”结构嵌入和“地方高校+平台”技术嵌入三种典型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具体实践都有需要改进之处。确立共识性价值观念、建立协同性育人机制、构建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等措施,有望能够优化“多重嵌入”实践,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分析了培养农民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从农民自身素质、体制因素、经济因素、农村组织化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提升农民素质、化解体制弊端、增加经济收入、增强农村组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探析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