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作为自致性资源,是个体实现阶层跃迁的核心渠道.教育的人力资本属性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当代收入,亦会对子代的收入产生累积效应.基于CGSS 2015数据,运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和2S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代际流动呈现固化趋势,父代教育会累积到子代;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存在着性别差异;城市户籍子代获取高收入的机会远远高于农村子代,农村子代实现收入代际向上流动的渠道极窄,而教育是其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应关注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对子代收入水平的影响,如何保障教育这一收入跃迁和阶层上升渠道的畅通是政策当局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 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贫困家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约束等.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不公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的问题,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教育的代际流动性下降,父代的学历、职业、子代的户籍、居住区域、年龄、家庭中的排行等因素都影响到子代的受教育程度。公共教育支出如果不能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无法促进代际教育流动性的提高。为了促进教育的代际流动,需要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给中下阶层群众提供更多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扶贫工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背景下,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制约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深度解析教育在其中的阻断作用可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首先采用代际收入转移矩阵考察我国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其次运用Probit模型检验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影响,最后对教育的阻断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有接近五分之二的相对贫困由父代传递给子代。(2)不同受教育程度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才可以促进子代摆脱相对贫困,高等教育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在地区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最大,东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高中教育仅对西部地区子代摆脱相对贫困作用显著。在城乡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农村子代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高于城镇,高中教育促进农村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显著。因此,在相对贫困治理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靶向扶贫”功能。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1,(6):100-109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子女数量与代际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生孩子能提高代际流动性,该作用对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的家庭更为明显;此外,家庭所处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不同该作用也存在差异,在中低和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增加对促进代际流动的作用显著,而在低、中高以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家庭中不再显著。利用代际流动矩阵和指标法进一步分析流动方向和流动质量发现,家庭子女数量越多流动质量越高,子代更易实现向上流动。最后,使用路径分析法探究子女数量对子代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路径,发现子代的健康状况和社会网络是正向中介变量,子代的受教育年限和户籍状况是负向中介变量。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三孩生育政策,并为探索代际流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吴涛 《高教论坛》2023,(1):106-113
教育代际流动是指通过受教育的程度衡量同一家庭中子代相对父代社会地位上的变动情况,被公认为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表现指标之一。该文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网络分析的方式,从不同维度绘制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包含了时序分布、空间分布、内容分布等,探明了教育代际流动问题研究的整体演进趋势,理清了教育代际流动科学研究的领域结构,挖掘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发展前沿,也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及反思,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研究内容上中观机理不清、研究方向上学科交叉不够、研究框架上方法综合不足、研究重点上群体关注不全等问题,提出了在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可计算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区在教育代际流动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现有研究尚未充分讨论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子代受教育年限的总方差中约有16%可以由社区差异解释;社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该社区内部的教育代际流动性越强,在人均收入水平高到一定程度的社区,子代与父代受教育年限之间甚至呈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父母学历与家庭收入较高的子女对通过教育发送能力信号及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依赖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趋势逐步增强,城乡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差距的扩大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然而,教育机会只是对某一代人受教育状况的描述,在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情况下,若教育流动性足够强,父代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将向子代的教育机会均等演变。本文采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别从城乡居民和城乡户籍双重视角对我国城乡教育代际传递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而言,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受教育水平有显著传递效应,区别在于父亲教育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影响显著,而母亲教育背景对子女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机会影响更大。父亲教育背景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并未有显著的城乡差异,但是母亲教育背景对子女教育影响呈现显著的城乡差异。从城乡居民视角分析,城镇地区母亲学历对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具有显著正影响;从城乡户籍视角来看,母亲教育背景对农村户口子女的小学入学机会影响更大,而对城镇户口子女的大学入学机会影响更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应当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农村户口受教育者倾斜,增强教育代际流动性;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消除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将有利于在长期内确保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拟合对数线性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我国的教育代际流动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育再生产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子代对父母中较高受教育程度的传承,此外,代际教育程度之间也存在对称性流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之间,教育代际传承效应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家庭社会资本等因素也在...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研究》2017,(6):95-100
本研究以H省一个乡村教师世家为考察中心,以1962-1997年为时限,考察家庭资本、代际传承对其子弟"考中师"教育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职业身份得到制度保障背景下,乡村教师家庭对子代教育选择有明显偏好;父辈或家庭决策者对学子教育选择的职业后果是清晰、理性的;学子大多清楚教育选择后果,往往通过所处社会场域确定自身位置;乡村教师家庭资本很大程度上会转换为下一代的教育机会,代际传承较为明显。本研究的个案表明,个体的理想、自我实现与其原生态家庭资本所提供的选择空间、社会位置显著相关,不仅受到国家制度的约束,而且还受到家族文化、习俗的指引,代际流动表现出更强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发展占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女性教育,更是意义深远。基于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的数据,研究乡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是影响个人收入最重要的变量;收入随着学历的提升而上升;教育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提高受教育程度,是乡村女性积累人力资本、突破贫困文化束缚、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之根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2017年全国高校就业调查数据,从地区城市级别的角度分析上大学如何促进代际流动,揭示了大学生由生源地到院校地再到就业地的代际流动方向、比率、级别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进入到更高城市级别的地区,且就读于本科和重点院校、攻读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最为显著;生源地级别越低,流动到更高级别城市的比例和机会越大、向上流动的级别越高,即大学教育对促进地区代际流动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大学教育对地区代际流动的影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所在地为地级市及以上级别城市的院校;二是通过大学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帮助大学生进入更高级别的地区就业。  相似文献   

13.
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是代际职业流动的早期特征,表现出青少年子代相对于父代职业的流动倾向。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对初中生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相对缺乏学校、朋辈以及家长的支持;随迁子女的代际流动性更强,相对而言更期望从事高于父代阶层的职业,比城市本地学生更“上进”;学校、朋辈和家长支持维度的多项因素影响着初中生职业期望的代际流动性。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对培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之职业期望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促进社会融入,培养新型市民;开展职业启蒙,塑造职业期望;加强三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有关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就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而言,现有研究在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使用断代分析法或倍差分析法对国家教育制度或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第二类研究使用中间变量法或代际系数分解法,探究不同的教育获得变量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第三类研究基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建立数据模型,并使用经验数据对模型拟合,对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进行了丰富且有趣的探讨.各国实证研究均显示教育确实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西方国家研究显示:第一,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净效应在30%-40%左右,而我国少数几项研究显示教育的解释力度在10%左右;第二,教育对收入流动性的解释力度存在时间、地区、性别、收入、职业等多方面的差异;第三,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不同,早期教育的作用大于高等教育;第四,延长教育年限和延迟分流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教育扩张和教育机会增加则不必然带来代际收入流动的提升.未来研究可将重点放在基于中国现实背景的研究以及国际比较研究,而计量模型的完善及对教育获得变量的详尽考察对于提高研究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计算中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指数,构建父母—子女教育转换矩阵,分析中国及不同省份教育代际流动的性别差异,并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家庭资本各维度对全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子女受教育水平有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高于男性,表明儿子的教育代际继承性更强,女儿受原生家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相对要小,在教育水平提升方面总体上也比儿子的表现更好;(2)父母受教育水平在不同分位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低分位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子代的影响更强,在高分位父亲的影响更强;(3)全国整体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较高,且处于高流动水平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说明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在逐步缩小;(4)家庭资本各维度中对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强度最大的是经济资本,其次是政治资本,再次为文化资本、家庭综合地位,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小;(5)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越高的地区,显著影响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越少,显著影响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多于男性。基于此,可以通过适当的公共政策影响及改变子女成长的家庭资本,保证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6.
一、从“反哺教育”到“互哺教育”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处于“前喻”社会(即前辈教导后辈),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顺向传递。与此相应,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通常是以代际传递为特征,也就是作为知识主体的父代将知识“哺育”子代。在这节,父代总是扮演教化者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父代对于子代具有绝对性的知识权威地位,体现了双方在教育上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问题流、乡村教育政策实践积累和变迁的政策流、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教育公平内涵深化的政治流三流耦合的结果。基于相关政策文本发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作用,参与主体是以内部主体为主形成发展协同力,施策内容是聚焦在乡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施策方式上偏好运用能力建设工具。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可从政策议程维度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从政策要素维度挖掘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实力,从政策工具维度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相对代际教育、职业和收入流动性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趋势是高位发展后的自然下滑还是社会流动危机的开端,引发政策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研究发现,代际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可归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而教育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多条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起到关键的纽带作用。特定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与补偿个体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劣势对教育选择偏好和投资的消极影响,进而影响代际职业和收入流动。经合组织国家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公共政策包括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高质量早教普及,晚分流、多样化的学校干预,教育支出等教育政策以及调节贫富差距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19.
吴霓 《人民教育》2023,(Z2):10-14
乡村教育振兴决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效益和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教育还存在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仍不足,实现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有距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依然不充分,乡村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能力还不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仍不高等薄弱环节。因此,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应从如下方面着眼:植根乡土文化夯实乡土教育文化自信;加大乡村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多措并举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实现跨越。  相似文献   

20.
利用520份全国十省乡村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了乡村家庭参与研学旅行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家庭参与研学旅行意愿强烈;子女数量、沟通交流均对参与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收入状况、开展频次、教育扶贫、注重学习、关注素质教育均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就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享受资助、教育支出均对参与意愿影响不显著;乡村家庭研学旅行参与意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在夯实乡村研学旅行发展基础、提升乡村研学旅行发展速度、确保乡村研学旅行发展质量等方面为我国乡村家庭参与研学旅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