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多多,作却聚焦于废墟——“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点题,不劳辞费,悬念已成。第2段,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读带进想象中繁华非凡的罗马城,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读的情绪“跌落”下来。“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第3段又将读带进到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却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甘肃永昌县发现“罗马城”的报道接连不断,而这实际上并不存在。从西方古典文献来看,克拉苏之子及罗马远征军残部的下落均有明确的记载,且罗马没有木城,罗马军团的乌龟阵也不是什么“鱼鳞阵”;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陈汤所获的百余名战俘并不是什么“罗马战俘”,而是北匈奴人,且已分给西域15国,并没有带回。  相似文献   

3.
徐杭波 《时代教育》2010,(2):191-191
有句话叫“条条大道通罗马”。通向目的地罗马城的道路有很多条,就像我们在通向美术教学的目的地——培养学生美术兴趣,也有很多条道路可走、可选,甚至自己开挖一条路。  相似文献   

4.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论亦然。古代史书汗牛充栋,在典籍中的地位也很高;古代读书人喜欢读史,也喜欢评史,后人就把他们评史的文字叫做史论。史论以评论史书和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为主,后又扩延讽喻现实,也就是古代学者所称的“因事发议,评定得失,做示当世”,因此读史论能予人以更多的启迪。中学教材选取经典史论篇目作课文可为明智之选。  相似文献   

5.
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罗马城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其都市的现代化景观,恰恰相反,人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目睹古老的遗墟:古斗兽场,古罗马广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图拉真圆柱,卡拉卡拉浴场等等。一言而蔽之,来体验过去的时光。“古代”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若单就历时性而言,民族、人群,乃至后来延生出来的国家,都可以在“时间”上得到相应的确认。这里隐含着传统。你有你的传统,我有我的传统、如果就空间而论,每一个区域,人文地理上的范围也都会产生出相应的特色,人类学家喜欢将这些区域和地理上的单位特质说成是“小传统”(th…  相似文献   

6.
一看“废墟”这个文题,我们就会生出很多疑问,作者写的“废墟”到底是什么?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到底怎么写这个“废墟”?这些问题会使我们想去读这篇文章,会使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产生一种种预测,涌现一个个期待,然后也就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所排遣,有所认同。  相似文献   

7.
《埃涅阿斯记》,又被译作《伊尼亚斯记》,意思是关于“伊尼亚斯的史诗”。故事来源于意大利的民间传说、罗慕洛建立罗马城的传说和披拉斯乔侵入意大利的传说。古代罗马化是在希腊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许多罗马作都受希腊化的影响。《埃涅阿斯记》也不例外,这部作品实际上模仿了荷马史诗。《埃涅阿斯记》的前六卷模仿的是《奥德赛》,以倒叙手法描写了特洛伊王子伊尼亚斯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在《国与国语》中说:“讲到国教学,在教材教法方面。均应随时研究改良。最要紧的是,要认清国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其目的是在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字以求有效的表达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作的教学观也是着眼于能力的。又如在《中国语的三个阶段》中说:“语训练便是教人一面怎样说话,一面怎样作。话要说得明白清楚,要写得干净利落。”语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之分。其中听与说是属于口语训练.读与写则是书面语方面的能力。这里就写作方面。谈一谈梁实秋的作观。在一篇叫《“岂有章惊海内”》的访问记中,粱实秋这样说:“我在学校上国课,老师教我们读古,大部分选自《古观止》、《古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法的要义.体会了摅词练句的奥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爱伦·坡诗云:"荣耀即希腊,宏伟即罗马。"如今去到罗马,依然能见着角斗场和古花园遗址,其尺度会让人觉得恺撒和奥古斯都大概都身长十丈,仿佛巨人国,想象公元1世纪时罗马之大,高山仰止——其实这是个错觉。古代巅峰期,罗马城养着60万人口,而周边不过13平方公里。作为对比:北京海淀区现在43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到300万。换言之:如果您住在海淀区嫌挤,去古罗马城里一住,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咏叹     
到过意大利的人,不可能不对它到处可见的教堂、废墟、大理石雕塑与建筑留下记忆,意大利人是擅长创造和保持的民族,意大利国土不但风光美丽,也是一本巨大的史书,几千年的历史艺术,就保藏在教堂里,印刷在废墟上,凿刻在大理石中,令世世代代的朝圣者前赴后继,来这里体味什么是自然和时光,观看我们的世界如何成长,认识人类创造的美和智慧。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的震动有些旅游点,去一次就可,有些风景地,要择季前往。可是罗马的梵蒂冈圣·彼得教堂,我去过不止一次,至今还是一有机会仍想去。吸引我前往的不仅仅是它珍藏浓缩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11.
今天应聘老师讲罗马有关历史,我有些小想法。首先,我们学的是罗马制度的演变与罗马法的作用,我想完全机械地将书本内容照搬到课堂上一定会比较沉闷,所以在讲课期间,完全可以穿插罗马的故事,如罗马的诞生--母狼哺育罗马创立者的故事,还有罗马城在创建与发展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罗马人与萨宾人的故事,用这两个故事可引入书本上罗马王政时期的内容,然后用三次布匿战争、角斗士起义、恺撒对高卢的征服和三巨头之间的混战、屋大维对埃及的再次征服并打败强敌安东尼等故事引出罗马政体变化的原因与经过。  相似文献   

12.
这个国家的形状真有趣,像一只长长的、穿着靴子的腿,伸进地中海;小小的西西里岛刚好位于“足尖”的位置,像一个待射的足球。对了,意甲联赛不就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足球赛事之一吗?没错,这就是意大利,一个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它的首都罗马为中心,曾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古罗马帝国。有句俗语你一定不陌生—“条条大路通罗马”。二千多年前的古罗马的交通的确四通八达。那时的罗马城称得上是古代世界的“超级大都市”:十几条笔直的大道贯穿了古罗马帝国的疆域,使远在德国的居民,都能直达首都罗马,绝对不会迷路。古罗马人酷…  相似文献   

13.
山西运城一带为古“河东”之地,这里历史上人文荟萃,加之环境幽僻,至今方言口语中仍保留有不少古词语。本文记述的是与“吃”有关的几个词。咥,河东俗称吃为“咥”。如说“他一口气咥了三大碗面,还叫唤没吃饱”,“这顿饭咥饱了”。咥,读cti音,作“吃”解,然非同于一般之“吃”,其义颇近于“狼吞虎嚥”“大咬大嚼”??“咥”字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为“笑貌”。《说文》:“咥,大笑  相似文献   

14.
漫步罗马     
意大利首都罗马,这个威震一时的古罗马帝国的发源地,这个被人们称为"永恒之城"的地方,曾经令多少人向往。罗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厚重的历史积淀。在罗马城中,每一座楼房都保持着良好的"文物状态",据说意大利政府对罗马的城建作了硬性规定:在老城区不准拆一座楼房,不准建一座新楼。因而罗马的房屋修缮公司生意极好。整个罗马城处处可见当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读?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灵感告诉我:你应该去请教高人。于是,我展开灵感给予我的双翼,穿越时空,来到智慧的殿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咦,那不是唐朝诗人李白吗?这“诗仙”一定会告诉我的。“太白先生,打扰一下,你能告诉我什么是读吗?”“读?”“诗仙”的双眉皱了一下,接着睁大凤眼告诉我,“读,乃读书也。子不闻杜工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乎?”我连忙道谢,继续前行,发现了欧阳修先生,向他问了相同的问题。永叔先生沉思了一下,说:“读,盖为熟罢!汝可知《卖油翁》之典?老翁所以胜出,惟手熟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从西方引进了不少“全*”的新概念,如“全语言”、“全智能”、“全母语教育”等等。而这里所说的“全学习”正是从这些新概念中引申出来的。但从深层次看,这里只是借用“全*”的形式来表达而已,全学习的思想是历史的积淀,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在我国古代就有“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博学于文”等的说法,注重学习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翻开西方教育名著,在苏格拉底时代,他就劝人学习各门学科,并“终其一生”,注重学习的全方位和终身性,类似表述不胜枚举,但还没有人明确提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总揽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17.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奇迹,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国防功能。同时,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悲愤中倾吐的伟大情怀──读鲁迅《写在〈坟〉后面》张永泉古人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①《写在〈坟〉后面》就是这样一篇“不得其平则鸣”之作。我们读这篇杂文,常常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凄切幽...  相似文献   

19.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涉及“罗马公民法”时有这样一句表述:“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通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一表述,很多老师对罗马公民法作如下界定:“适用范围:罗马本邦。起讫时间: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纪中叶。”笔者认为,此处教材表述不够恰当.根据这一表述得出的以上界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分 古代世界 今天,雅典卫城废墟矗立在雾气笼罩的天空下.俯瞰着脚下懒散铺展开的这座喧嚣的现代城市的树木和建筑。这些废墟是以雅典为主要中心的一个伟大文明的显著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