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信息与媒介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媒介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荃 《新闻知识》2003,(8):29-31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曦珍、王晓刚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15卷第2期撰文认为,20世纪末在软权力支撑下的媒介全球传播和全球化一样成为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媒介批评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同时,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全球化、球土化和主权化,更成为全球传播的热点问题之一。一、全球化:文明发展的必然和社会现实的蜕变。1.全球化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刘忱 《传媒》2018,(14):43-45
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开放化、互动化、多维化为特征的传播生态系统已渐趋形成,传统的媒介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发展要求.尤其是社交媒体迅猛崛起,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转型,新媒体经济时代全面到来.  相似文献   

6.
媒介触达了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中介,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参与并影响着社会事务的发展,推动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风险,希望通过重视主流内容传播、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持续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法规、提升媒体把关能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助力网络信息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健康传播,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胡程远 《今传媒》2014,(7):16-17
文化帝国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媒介帝国主义"。传统媒介环境下文化帝国主义现象非常突出并有其事实基础——文化传播的失衡。但是网络时代下全球化的步伐已经不可阻挡,各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信息传播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各种文化都有了走出去的机会。同时,互联网也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文化呈现和延续的平台。综合来看,网络传播有助于弱化文化帝国主义尤其是媒介帝国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卫星通信和国际信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 ,开创并加快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不但使传播事业及理论面临根本性变革 ,也极大地改变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的国际传播 ,使国际传播在媒介选择、行为主体、传播模式和内容以及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媒介的种类,尤其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传播效果更佳。不同的媒介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不同的媒介彼此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所谓的融媒体就是一种融合了不同形态媒介的新形态媒介,融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播放途径来收看电视节目,传统的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下进行创新与发展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户外媒介、移动媒介、数字化信息媒介等城市新兴媒介的不断繁殖,构成了以媒介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各种"楼宇、电梯"传媒、"公交、地铁"移动电视节目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加速了城市媒介化进程,进一步传播着城市文化信息。然而,城市的媒介化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如何在城市媒介化进程中突出文化内涵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刘章蓉 《新闻世界》2011,(8):287-288
中国社会正处于较为狂热的市场经济态势下,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载体,其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处于媒介最前沿的编辑则首当其冲,在文化领域的失守现象愈演愈烈。而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使得编辑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提升编辑的文化素养,培育良好的媒介环境,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将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唐卡的人越来越多。唐卡文化是如何传播的?笔者认为唐卡文化通过三个途径进行传播,从寺庙到家庭,再从家庭到商业,分别依靠不同的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本文分析了唐卡文化传播的影响,帮助人们了解唐卡文化、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唐卡文化。  相似文献   

14.
魏景飞 《青年记者》2017,(11):30-32
人类传播方式的演变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人类的语言媒介的产生到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再到依赖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体,从颠覆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早期电子媒介的出现再到使人类社会成为“地球村”的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革新了媒介信息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重新构建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手机文化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流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生活样式.在构成上,手机文化是由手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联结融合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综合地认识和把握手机文化现象,有利于推动手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7.
论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次传播技术演 进(口头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时不难发现,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传播形态的变革,更伴随着传播者心理的重大变化及社会文化的相应变化。例如,印刷媒介扩大了信息接收的时空范围,使人们信息获知权增加得以可能。电子媒介以可视可感的形式传播信息,强化人们对图形信息的接受能力。但困扰我们的问题是,除了同时作用于人这个因素外,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是否有其他的关联,一方的改变是否会形成另一方的动因?在本文中,我们将试图分析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美国的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媒介之间的介质与内容融合日益加剧.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代表,其个人化的媒介接受设备越来越小巧化、多功能化和多媒体化;同时,以谷歌、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搜索引擎、社会化网络与自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其自身已经具备一般信息乃至新闻信息传播的功能,吸引了巨量受众,并逐渐形成新型的信息传播、信息消费方式与赢利模式,由此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质量与信息消费时间等关键因素,进而影响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从远古的图腾、火光、敲鼓、舞蹈、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手机、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传播途径,人类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其重新进入“读图时代”,这是借助了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更为直接的、海量的信息传播方式。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陈列和展示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也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本文将从博物馆视角来探讨信息的视觉传播,浅析在视觉文化下博物馆视觉传播的新模式以及视觉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介快速崛起,当今社会已进入了媒介融合新时代。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终端等不同层面的融合,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多种媒介融合的传播形态。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现象,更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当前,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和互动化功能加速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