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林风眠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实现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力图在中西艺术相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国绘画寻找到了一条走向现代的途径,实现了中国绘画的现代视觉革命,开创了一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可行道路,而这一切,全体现在其卓有特色的绘画作品中。  相似文献   

2.
吴柯 《文教资料》2008,(32):70-71
林风眠先生创造的"风眠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反对摹仿传统的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借鉴而不摹仿是他的原则.他结合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瓷绘、戏曲、皮影戏及敦煌壁画为形式来源,各取所长,结合东西方的绘画艺术,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题材进行艺术形式上"中西调和"的探索."风眠体"对于构图、色彩与造型的安排运用方面对传统进行了突破改造并加以运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其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林风眠是 2 0世纪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 ,他的绘画艺术及教育思想对 2 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对艺术特征的研究、对原始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中西艺术比较和艺术社会化等问题的探讨 ,提出了独特的观念和理论。我们不但应该研究林风眠在绘画创作上的重大成果 ,而且还应总结他在艺术理论上的贡献 ,这样我们才能全面认识一代宗师林风眠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林风眠作为一位世界级的绘画大师,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他主张艺术上要“调和中西”。纵观中国和世界的绘画历史,唯有他实实在在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和成就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紧密结合的,他的艺术成就中,有着非常深刻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烙印,深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迟敏 《华章》2013,(32)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中国传统绘画面临着与西方及其他地区的艺术文化碰撞。谈到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创作画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林风眠。林风眠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张。“他所说的融合,在技法上是主张中西艺术优势互补,取西方绘画造型能力之长,以补中国传统绘画在对自然和人物形象客观真实塑造及表现方式之不足,而避免西方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绘画形式的过于强调形似或如实描写,而在主观情意表现方面之不足,以及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有时过于脱离对广大群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林风眠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取中西艺术之长,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绘画风格。本文从林风眠的艺术创作出发,试论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创作的个性特征,并对他融合中西艺术、革新民族传统技法、体现了时代性的艺术成就加以阐析,他的观念为我们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林风眠的画强调主观,重在表现,画面抒情味浓烈。他以前驱者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线造型,采用中西艺术“调和”的方式为中国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从而使新的中国画艺术具有了世界性。  相似文献   

8.
林风眠的画强调主观,重在表现,画面抒情味沈烈。他以前驱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线造型,采用中西艺术“调和”的方式为中国画开拓了一第崭新的途径。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从而使新的中国画艺术具有了世界性。  相似文献   

9.
万勇 《华章》2012,(28)
艺术家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他在中西艺术之间取长补短,合二化一,从而使笔下的自然总是轻咏着一首首的抒情诗,令人神往,令人回味,为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曾贵斌 《教师》2013,(11):128-128
本文对中西绘画艺术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通过中西方绘画艺术史上不同时代的画家、传世作品、传世绘画理论、现代批判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中西绘画艺术追求的绘画境界的相似之处,试图寻找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林风眠(1900--1991),作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先驱人物,所倡导的“调和中西艺术”的观点影响很大。本试图以林风眠的一生为线索,概述20世纪中国画革新运动以及林风眠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3.
"油画民族化"是个多有争议的话题,然而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讨论大多着眼于绘画语言的表达形式,却忽略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之价值所在。从中西精神根源的差异入手,探讨了中国画与油画在各自民族文化心理影响下表达体系的不同,这种不同来自于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中信仰的缺失。通过对艺术功能与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油画民族化"应将信仰的回归与自我救赎这一艺术社会功能与民族生存空间、历史反思和民族信仰形象相结合,使油画这一外来画种获得深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意笔人物画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视觉艺术,其繁荣和发展却迟至“洋为中用”观念盛行、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二十世纪初期,而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哲学思想、文艺理论以及国际当代艺术信息的影响,中国意笔人物画开始呈“井喷式”多元发展形态,虽然其中对新材料、新技法以及西方艺术观念的追捧给中国意笔人物画带来画种身份和特征消解的困惑,但是“宁要创不完美的新,也不要守完美的旧”才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针对现代性与现代艺术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的合法性论证。在徐复观看来,中国绘画与诗歌的融合,是一种打破艺术形式界限的艺术创造。中国的诗和画都具有抒情性特征,重视主体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现代性艺术的品格,具有安顿人的精神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何家英是中国当代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何家英《酸葡萄》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他对我国历代人物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及对“西画”造型、色彩艺术中有益营养的取精用宏,推陈出新,其开创的新形式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油画要走的道路,我们必须理清思路,调整状态,研究民族的哲学与文化,用具有民族精神、现代意识的艺术作品来构建中国油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研究徐悲鸿中国画艺术角度出发,论述了其中国画艺术特点及成就,并详细分析了形成中国画艺术特点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现代绘画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一向被认为是表现派作家,他在西方的精神导师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克罗齐以其“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直觉因此就是艺术的美学观,深刻地影响了林语堂.但全面深入的考察显示,林语堂身上更多的还是中国气息,他与克罗齐之间的相异性要多于相同性.林语堂是西洋头脑与中国心灵奇异结合的产物,他所向往的是一种融汇东西方的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