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瓶子"实验指亚甲蓝、氢氧化钠以及葡萄糖的混合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振荡溶入氧气后变为蓝色,且可多次振荡,实现溶液颜色反复变化的实验.其变色原理是:蓝色的亚甲蓝可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的亚甲白,亚甲白又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蓝色的亚甲蓝.能否使该实验具有探究性?我们作了如下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标教科书中设计了有关亚甲蓝与葡萄糖反复变色的学生实验,为获得理想的实验效果,笔者主要从亚甲蓝溶液的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的最佳用量2个方面对该实验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实验化学>(2009年6月修订版)第55页"氯化钴溶液的变色原理"中安排了如下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吃饭时细细咀嚼就会尝到一股甜津津的味道,这就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饭粒中的部分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分子的缘故。为增加学生对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感性认识可做如下实验。互取甲乙两方试管各加入5mll%的新配制的淀粉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新鲜唾液和1ml蒸馏水。振荡后用37%的水浴加热两支试管(夏季在室温下放置即可)。2每隔3~4分钟取出几滴试管中的溶液用碘水检验一次;甲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浅,而己试管溶液颜色不变,一直为蓝色,十分钟后甲试管中的溶液加碘水不变色,表明淀粉已水解完全,而乙试管中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2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2-2中,未对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用量作具体说明,笔者在实验中滴入少量H2SO4溶液后发现,反应至变色的时间过长,不太适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下册《酸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一节中有一个分组探究实验。从理论上说,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会变蓝色。但班上学生交上来的13份实验报告中,有一份报告的结论却与之大相径庭: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不变色。我对这份“另类”实验报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给他们的实验成绩评定为“不合格”。想不到的是,这组同学并不接受批评,他们对我给出的实验成绩评定不满,且提出了抗议:实验现象明明是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不变色,这是事实!为了说服他们,我决定重做该实验,让事实来证明。  相似文献   

7.
一、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常使用酸碱指示剂。初中化学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剂与无色酚酞试剂,其变色情况如下表:检验方法:取待测溶液少量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剂或酸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色情况,据此可确定溶液的酸碱性。二、pH值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值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它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如下;(l)pH值一7时,溶液呈中性;pH值<7时,溶液呈酸性;pH值>7时,溶液呈碱性。(2)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大,溶…  相似文献   

8.
郝俊杰 《快乐阅读》2011,(9):120-121
我们班同学在做"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时,虽然从头至尾都认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做,实验效果却并不理想,不是颜色各种各样,就是实验结论不符合实验理论要求,甚至有个别同学还得出了蔗糖溶液先变色而淀粉溶液未变色的相反结论。为此,我们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又做了多次实验,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先介绍实验使用的药品:淀粉酶是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常被用来引导学生判断葡萄糖分子中具有醛基的结构,是一种醛糖。其中,苏教版《化学2(必修)》教材设置的具体实验方案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 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我们在实验时发现,葡萄糖与新制Cu(OH)2混合得到的深蓝色溶液用酒精灯微热时生成绿色浊液,继续加热时绿色浑浊会渐变为黄色,至沸腾时又出现砖红色,甚至暗红色。  相似文献   

10.
饮料中柠檬黄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柠檬黄合成色素的pH、光照及热稳定性,并就饮料中常见的几种金属离子和两种食用酸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黄色素在pH=2~9范围内,室温避光放置稳定性较好;在pH=4.46时,耐温性较好;阳光直射和自然光照射对柠檬黄色素有一定破坏作用;暗处放置有利于色素的保存;柠檬黄色素与金属离子K 、Na 、A l3 共存,稳定性较好;与Ca2 、Zn2 、Mg2 共存,稳定性次之;少量Fe3 的加入,会使柠檬黄色素溶液增色;Cu2 的加入会使柠檬黄色素溶液变色;在柠檬酸和酒石酸两种食用酸中性质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蓝瓶子"实验及其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蓝瓶子”实验在 2 50mL锥形瓶中加入 2 g氢氧化钠 ,10 0mL水使之溶解 ,再加入 2 g葡萄糖。振荡溶解。滴入约10滴 0 .2 %亚甲蓝溶液 ,塞上橡皮塞。振荡瓶子使全部溶液呈蓝色。静置一会儿 ,蓝色消失。再次振荡 ,无色溶液又渐呈蓝色。放置后蓝色又消失 ,此过程可反复多  相似文献   

12.
从两篇文章的疑问出发,借助实验探究和理论计算,发现碘化钾淀粉溶液遇氧气不变色是因为氧化生成的I2在碱性溶液中歧化生成IO3-。定性分析了碘化钾的氧化反应速率与歧化反应速率的大小和影响因素,发现碘化钾淀粉溶液遇氧气是否变色取决于上述两个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教学》2019,(14):49-52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探究性实验,实践表明,教材提供的实验参考方案在实验装置、反应时间、产物检测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改用20 mL注射器作为反应装置、以活性干酵母复水活化代替新鲜食用酵母,探究葡萄糖溶液的适宜浓度、酵母菌液与葡萄糖溶液的适宜体积比、传统检验酒精产生方法的改进。结果表明,通过改进后的实验简化了实验装置、节约了实验材料、缩短了实验时间及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提高了该实验在中学开展和普及的可行性,将该研究成果与教材中的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设计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的变色涂料制作实验,不仅阐述了制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了"指示液体温度"、"物体超常温报警"等各种应用设计实验,既丰富了生活化学实验课(选修)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的宗旨。一.可逆性变色涂料1.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1)药品:硝酸汞、碘化钾、硝酸银、硝酸铜、明胶.阅仪器:小烧杯,试剂瓶、搅拌律、温度计、水浴锅、滤纸、刷子。2.原理及其化学反应(1)在溶液中硝酸汞与碘化钾反应,首先产生红色碘化汞沉淀、然后沉淀溶于过量的碘化钾中,生成无色的…  相似文献   

15.
高锰酸根离子因其紫红色常作为离子迁移实验的试剂,但用滤纸或琼脂作为载体的实验中有严重的变色或褪色现象.使用生物盖玻片可以制作厚度约0.15mm的液体导电薄膜,在该膜层中进行高锰酸根离子电迁移实验,有效排除了液体流动性和其他实验载体对实验的干扰,实验现象明显,且无变色现象.研究发现使用石墨作电极、0.5%KNO3溶液作导电液、较高电压(30V)和较大电流(5A)条件下离子迁移速度较快.解释了滤纸作为载体时出现褐色色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俞丹丰 《海外英语》2013,(13):259-260
在现当代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连贯机制的研究被引入到多个层面中。王宗炎曾指出"衔接是词汇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得到的效果"。在张德禄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一文中,明确指出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体系。研究表明:语篇性越宽泛、越理论化、抽象化、概括化,它的意义潜势就愈大,隐含意义就愈大。该文作者将目光投向能解码连贯机制的语义潜势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7.
王霞 《化学教与学》2012,(6):97+70-97,70
上教版有葡萄糖的检测实验,教材对葡萄糖的使用量没有明确规定。作者在实验中发现葡萄糖的使用量不同。出现的沉淀颜色及静置后上清液颜色有明显差异。文章旨在探讨葡萄糖溶液的适宜使用量。  相似文献   

18.
<正>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中所述的“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成功率不高。在实验过程中药品用量较大,浪费了药品;器材密封性不好,导致了环境的污染;教材实验旨在通过酚酞溶液的变色推测出氨分子不断运动,缺乏严谨性,因其未排除与酚酞溶液直接接触的空气使其变色的可能性。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微粒运动”演示实验进行了创新优化,  相似文献   

19.
以野生火棘为材料进行了植物橙色果实浸制标本保色技术研究实验,提出了保存火棘橙色果实达到溶液不变色、果实不腐烂、标本不变形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食用天然杨梅色素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食用天然杨梅色素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该色素对热、光照等具有稳定性,该色素溶液随pH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变色灵敏且可逆。可以做酸碱指示剂,并对其作了应用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