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基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城市规划政策与城市化发展不匹配,长期抑制大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从规模经济、市场发展规律、人口分布、产业发展需要等角度论述了大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及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口转移等角度阐述了我国逐步向"大城市"化道路迈进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坚持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城市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科学管理,打造特色是大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人口疏解工作势在必行.但人口空间布局的快速调整又带来了大都市内部的冲突与摩擦,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区位矛盾也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浮躁情绪、受阻的政府间横向与纵向的沟通机制以及低水平的公众参与度共同促成了这一矛盾的产生.先进的城市发展指导理念、一系列具体制度与体制的改革以及市民参与权利的实现,是有效解决这一区位矛盾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吴连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05-119+173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流动行为愈发流行并成为超大城市的新现象,然而老年人不断集聚于超大城市,也对超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养老服务与公共管理等带来巨大挑战。主要根据2018年上海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分析法,以上海为例,深入挖掘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老年流动人口的多维特征,可以揭示流动老人集聚引发的新问题,提出老年流动人口治理与调控的应对策略,可以为其他超大城市乃至全国老年流动人口管理及应对老龄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从2010年起,上海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总体规模开始同步放缓增长,而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却呈上升趋势;流动老人呈“四低一高一近”特征,即低龄、低学历、性别比偏低、社保就地报销率低,且以非农户口为主、女性丧偶率较高、长三角就近流动为主,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且男性普遍高于女性,非农老人学历远高于农业老人。针对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应依据“流动的公共性”治理理念,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多项公共管理与服务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上海是我国工业发展历史最悠久,工业门类最齐全的老工业城市。从1842年上海开埠以来到现在,历经160多年的上海工业,其布局形态与空间结构在不断演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土地市场化改革、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和级差地租作用等影响下,上海市工业空间结构呈现出内环线以内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外环线以外远郊地区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等的空间演变格局。上海城市工业布局演变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的内部动力与重构研究——以上海市闽行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2):96-100
大城市边缘区外来人口具有与城市中心不尽相同的特征,解构这些特征,是解构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和空间行为的重要基础。笔者主要分析了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与集聚成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空间集聚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外来人口集聚的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居住郊区化成为普遍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住宅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政策、区位、交通、环境和产业基础是江宁区住宅房地产事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针对居住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区试图提出缓解居住矛盾,促进居住郊区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永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2)
大城市边缘区外来人口具有与城市中心不尽相同的特征,解构这些特征,是解构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和空间行为的重要基础。笔者主要分析了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与集聚成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空间集聚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外来人口集聚的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教育中介组织与市场经济领域的中介组织之间的可比性,同时用理想的数理模型对完全市场化组织、政府纵向一体化组织以及教育中介组织三种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做了理论假设上的比较分析.结论显示:教育服务这一准公共产品的资产专有性在某一临界范围内时,教育中介组织能够通过释放其多重社会服务功能节约交易成本,从而使教育服务供给的单位总成本最小化.因此,本文为教育中介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提供了一种合理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兼论实验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志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从方法论上看,经济学传统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以至误区,而由于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使得它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较高运用价值,并引导经济学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主要在市场实验、个体决策实验及博弈实验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实验经济学在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等技术问题上已有相当的发展和积累,并逐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缘经济时代的来临,大都会带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趋势及世界各国高科技产业、外贸、信息与金融创新之源,在经济范围城市已成为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代言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广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构建与整合中应成为其龙头地位。为此,应从开拓西江流域、建立粤闽赣经济协作区、“红三角经济区”以及加快粤西发展几个方面,拓展广州都市区的经济腹地。 相似文献
12.
上海大都市圈的构建及其人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善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5):81-88
大都市圈是现代城市发展空间组织的一种基本模式。在中国,上海大都市圈的构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将强有力地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区域整合。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大都市圈人口的现状特征是:人口规模偏小;已基本进入零增长和负增长阶段;性别比下降,老龄化加速;人口化素质全面提高;外来迁移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化显加快等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将文化名城确定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标志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此不断丰富的城市形态与寻求新变的京味文学之间构成了一种更加明确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新的城市定位带来了城市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形态的全方位的改变,也必然拓展京味文学的表现空间,从外部为京味文学的新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京味文学在新的历史契机中不断孕育新的生长点,强化自身的文化内涵,因而在北京城市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保持和彰显北京文化特色和品格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提出以打造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规划,为区域内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通过阐释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及形成与发展因素,在对环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环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国务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的京津冀地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提升河北省相关区域农业产业与京津的对接度。 相似文献
15.
刘新静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10,(2):31-36
上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紧要关头提出了文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都市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矛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形势下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上海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和文化性格,是上海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脉。目前上海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文化大都市建设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培育城市精神、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所以上海应该借鉴成熟的理论和建议,分门别类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其纳入乡土教育体系,走产业化之路,因为文化大都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保定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定市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与京津有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却出处于衰落状态,保定市的县域特色工业和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是各县经济的支柱,也是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吴果中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5):131-135
文章在中国新闻史现有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国新闻史的新视野,并以<良友>画报为个案,探讨它与上海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文章从分析该视野的意义、思路、方法及问题入手,建构了可行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马以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1):26-32
现代化都市的出现,带来了种种“都市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正是源于这一背景。中国都市在三十年代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化的节奏却使人们疲于奔命、无所适从。穆时英从明快迅捷的电影摄制技巧中获得灵感,于是有了与众不同而充满都市味的小说。刘呐鸥的小说表现出都市人的“感觉串味”。施蛰存则显示出都市人的孤独与冷漠。都市人的命运在《现代》杂志创作中,有了一次集中表现与亮相。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西医东渐日盛,各种传播主体利用报刊等现代传媒把西医知识、卫生观念和医疗制度传入中国。上海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全国性西医传播中心。它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其中,相对繁荣的社会经济、良好的文化区位优势、租界先进卫生管理经验的启迪、南京政府卫生政策的调控导引、学校社团和知识精英的努力都直接影响西医的传播生态、传播模式、受众规模以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