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和"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墨子所说之"和",既有"声不和调"、"五味之调、芬香之和"等在生活日用、自然事物意义上使用的;又有"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师不众,卒不和"、"万民和"等在社会人伦意义上使用的;也有"阴阳之和"、"天地和"等在宇宙天地意义上使用的;还有"天下和"、"一天下之和"等在国家社会理想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2.
材料作文亦称供料作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也是中考常用的命题形式。一则(或数则)材料的含义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侧面的,在它众多的意蕴中,有一条是主要的,这就是主旨,其余的则是次要的,可称为“侧旨”。写作时作者固然可以据主旨立意,但也不妨据“侧旨”立意。  相似文献   

3.
"神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其内涵相当丰富和复杂.为辩明"神韵"范畴的实质,需从历史上对这一范畴作一梳理."神韵"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美学体系,表现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境,"意在言外"的"韵味"之美,"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的审美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的美学风貌.如果我们把"神韵"范畴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进程中来进一步把握,会发现它不仅有着更为明确的哲学美学基础和文化内涵,还能挖掘它更深层次的丰富审美意蕴.其清远淡雅的风格.传达给读者含蓄蕴藉、寻绎不尽的美感.它与同为东方民族的日本审美范畴"幽玄"都强调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审美关系,体现了两个东方民族对待自然的独特审美态度.二者的审美趣味均趋向于超越和内省,通过与自然交流来领悟人生,当然,它们更多地是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包含了更多舒展个性的要求.同时,西方的"移情"观念也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探讨"神韵"范畴提供了参照对象.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揭示它内在的美学底蕴,同时要探寻和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核,把握其所具有的丰厚意义,与当下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结合起来,认识到它所具有的广泛而多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思想。 这些诗论的核心,我认为是说写诗不能浅露平直,就事论事,诗意不能停留于字面上所写出来的的景象、韵味,或是停留于照录出生活事物的“形”,而应该通过字面上所写的景象和韵味,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表面上没有毫发不差地照录生活事物的形貌,似乎离开了事物的“形”,却能真切地传物之“神”。国画用朱笔画竹,用勾勒法、没骨法画牡丹,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与孟浩然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重要诗人,在山水田园诗领域里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归隐之前都有归隐宣言书,但是由于身世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的宣言书有着同旨异调之感。  相似文献   

6.
李金秋 《文教资料》2013,(14):19-20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由此产生了三种传统的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孙雍长先生以清代学者王念孙先生的观点为立论根据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声求义"的方法又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声音是依附于形体的。所以孙先生的这一观点过于绝对。  相似文献   

7.
邹成林 《政治课教学》2002,(1):12-13,14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按照高考要求,提高复习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觉悟。笔者认为,指导学生高效复习,深刻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科学性,必须采用哲学思维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抓住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本质,解决好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孟祥海 《家教世界》2013,(12):13-13
冷饮,起源于三千年前的商代。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周礼·天宫·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西周时期,“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  相似文献   

9.
张振兴 《老年教育》2013,(11):46-46
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据西汉扬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记载,汉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来种。  相似文献   

10.
“五花八门”现在用来比喻事物繁多,变幻莫测。然而在古代“五花八门”却各有所指。五花是:一、金菊花:卖茶花的女人;二、木棉花: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三、水仙花:酒楼歌女;四、工牛花:挑夫;五、火棘花:玩杂耍的人。八门是:一门巾:算命占卦的人;二门彩:变戏法的人;三门皮:卖草药的人;四门挂:江湖艺人;五门平:说书人;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传递朝廷律令、禀报军情的驿递。从那时起,就有了驿卒。他们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紧急文书必须立即送达,如若不然,就要被处罚。  相似文献   

12.
博士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其职务用现在的解释就是皇帝的顾问。他们要通古今,掌《诗》、《书》、百家语,负责教授弟子,兼仪典礼政事,西汉还奉使巡视民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大师和书法家,他一生中不仅创作了众多的文学精品,而且还题写过不少名胜古迹的对联。他题写的我国古代文学家的对联,有几副不仅是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完美结合的云锦天章,也是言简意丰,精妙绝伦的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利用情境教学法中的“假境悟旨”法,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窗户"指窗。而在古诗文中,"窗"、"户"分属两个不同的单音节词,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窗"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字,从穴,囱音。"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用今天的话说,"窗"是"囱"的本字,在墙上的叫牖,在屋顶上的叫囱或天窗。后来,烟囱与天窗分了家,天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在官职上。古代“尚右”,把右作为上位,比左的地位高。大家都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两件事,蔺相如立了大  相似文献   

17.
流云 《教师博览》2006,(3):34-34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教材中有几篇文言文涉及到“谏”的知识,注解比较简略,一些权威工具书的注解也不全面。“谏”,《辞海》中注解①为:“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就注解看,“谏”所用的方式是“直言”,而从例子看,不能说明“谏”的方式是否是“直言”。其实,我国封建社会里,臣对君、晚辈对尊长进行规劝,使其改正错误,方式不单是“直言”,  相似文献   

19.
<正>身份证在中国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古人也有类似今天身份证一类的比较完备的身份证明——"照身帖",这也是可考的出现最早的身份证明。"照身帖"的专利要归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引发考试作弊的话题。其实,考场作弊自古皆有,并且名目繁多,有贿买,有夹带,有代考。海南私人收藏家手中有一卷32页蝇头小楷绫书,其质地、内容、款样等特征表明,这就是清代中期科举取士中考生私带的与试题相关的资料,也就是夹带,俗称"小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