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宋大诗人黄庭坚(1045——1105)一生经历了两次贬满,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死在贬所的诗人之一。黄庭坚所遭的两次贬满都是他在人生的晚年,在两次贬液中,诗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所贬处所越来越远,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但诗人的意志并没有消沉,他以自己大量的创作经验,指示人们作诗的规矩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黄庭坚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开始了诗歌写作。六宗治平四年(1067),黄庭坚赴礼部试,登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幻,黄庭坚参加了学宫考试,试中,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留京八年。元丰三年…  相似文献   

2.
伟大诗人杜甫以现实主义诗歌享誉盛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的良知。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不幸的,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艰难,尤其晚年的名作《登高》更是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3.
<正>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是他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但真正能窥测其心志的却是他的杂剧。马致远为元杂剧四大家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在马致远的众多杂剧中,《泰华山陈抟高卧》(简称《陈抟高卧》)是比较特别的一部。《陈抟高卧》主要内容写的是五代末年的隐士陈抟隐居在泰华山,预知有真命天子出世。于是下山寻访,遇到赵匡胤与其义弟郑恩,陈抟指明赵匡胤就是真命天子,并辅佐赵匡胤扫清天下,建立大宋,定都汴京,之后又归隐泰华山。赵匡胤为报答陈抟的辅佐之功,请他出山为官,享受荣华富贵。陈抟随使者入朝,向赵匡胤表明自己的心志,不为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诗人中上过华山而游览的人是很多的,除李白、韩愈等大诗人登华山而留有佳话外,中唐著名诗人李益(748—827)也上过华山,并留下了几首诗。他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进士。他曾任郑县(今陕西华县)尉,久不升迁,颇不得意,便弃官而去,客游燕赵。后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唐宪宗闻其诗名,任为秘书少监,官玉礼部尚书。他虽名列“大历十才子”,而诗风明快豪放,和钱起等  相似文献   

5.
7.曹操严格教子执法如山曹操,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20岁时就被拜为仪郎的官职。他敢作敢为,执法如山。后来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击败了多股封建势力,逐渐统一北方,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公。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有多种著述传世。同时在子女教育领域,他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和做法。曹操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枭雄”,其实他是一个有才华、有作为的人。曹操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秉公守法、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曹操不但言教,而且注重身教,促使他们努力成才。曹操有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曹操诗歌的研究,很多人都仅从艺术论艺术,用苛刻的眼光把曹操当成纯文学家来评价其诗歌,殊不知曹操平生志在政治与军事,文学乃是他的"第三产业"。为此,他的诗歌风格必然趋向于务实.政治性、应用性强,但正因他有政治家的博大襟怀、气概,所吐之音处处显现一股王者之气。本文试求从曹操王者之气高度向其诗歌作居高临下的俯视扫描。  相似文献   

7.
杜甫晚年的诗歌,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已经潜藏于诗歌平淡的水面之下。天涯漂泊、无处归依的身世之感,使他这时的诗歌充满一种萧索、苍凉、悲怆的意味。杜甫是一位追求艺术极致的诗人,他晚年的七律无论在艺术技巧,还是在主题思想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燕子来舟中作》是他这些诗歌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杜甫暮年的湖湘之旅,是诗人后半生避乱生涯的苦难终结。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文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剧命运。岳州是杜甫进入湖南的第一站,也是其生命走向终结的最后一站。诗人在岳州所作诗歌寓寄着诗人的爱国思想、民本思想以及诗人晚年越来越强烈的叹老嗟卑意识、怀乡情愫和隐遁意识,是诗人毕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同时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也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  相似文献   

9.
王燕 《文教资料》2012,(14):25-26
穆旦的晚年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丰富性与复杂性难以尽述。本文简要分析穆旦的一组无意中互相联系着的作品,即《春》、《夏》、《秋》、《冬》,以窥见这位杰出诗人的晚年诗歌的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阮籍《咏怀诗》中登览描写的分析认为,阮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集中运用登览模式和登望意象抒情咏怀的诗人,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他对登览诗的发展和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咏怀诗》应是阮籍晚年的作品,其直接动因应是曹芳被废事件。  相似文献   

11.
徐慧 《学语文》2014,(2):40-40
正杜甫晚年的诗歌常令我们心旌摇曳,诗人到底是用什么如此拨动读者的心弦呢?我想除了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一、不屈的生命意识古往今来,有不少登高的诗歌,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身世之感、怀才不遇之苦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对家乡亲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郭沫若同志在思想文化战线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伟大开拓者和近代中国有着最长写诗经历的诗人,他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为我们写下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的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近两年来,随着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邦”的伟大胜利,诗人又一次获得了政治上的大解放,他的革命热情找到了新的喷火口。他以富有激情的笔触抒写自己“壮心不已”的晚年,诗情泉涌,歌诗不断,正在为当前百花争妍的诗坛作出新的贡献。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重印“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时,又一次出版了诗集《女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晚年诗歌以律体诗为主,诗人充分利用律体诗含蓄凝练的特点,表达在险恶政局中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伤悲愤,体现诗人对于传统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诗人晚年还写下“军歌”、“校歌”这样一些通俗的口语体作品.与古奥的律体共同构成其晚年诗歌体式的两个极端倾向.从中可以看到黄遵宪在诗艺追求上徘徊于继承与创新之间。口语体诗是突破诗歌凝定模式的尝试,但仅着眼于外在鼓动性,而把诗人自我淡化于诗外;律体诗含蓄难懂,却是自我感情真挚的倾诉,深沉动人。诗人偏爱后。这种新旧交错的班驳色彩正是近代诗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来自于他的诗歌理论而非诗。但是,他的一首小诗《登幽州台歌》却似洪钟巨响般地奠定了他的诗名。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正是在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碰撞交织中,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士不遇”的传统主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小为大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16.
《短歌行》被称为曹操的代表作,诗歌表达了曹操渴望招贤进士的强烈愿望与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其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应是抒写招纳贤才的重要句子,《教师教学用书》对两句诗的解释是,"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诗歌,是一条波翻浪涌的浩荡大江,他的《行路难》三首,是大江中的第一个九级浪。这一个九级浪轰然而至,究竟起于何时,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写于天宝三载(744),诗人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放浪江湖之时;一种认为写于开元十九年(731)春,李白初入长安后因壮志未酬复离开长安而远游之时,此时诗人已趋而立之年。我取后一种说法。《行路难》是组诗,题下共有三首,虽然失望与希望交织,沦落与奋起同奏,但其主旋律还是昂扬奋发的,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因为诗人只是仕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2月8日,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环节,"诗人论诗"邀请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泰辛巴·杰斯、中国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进行访谈,罗良功教授主持并就诗歌与历史、诗歌的声音、语言实验等方面对两位诗人提问。两位诗人从各自的诗歌创作立场、文化语境、美学实践出发,对诗歌与历史和传统的关系、诗歌声音与个性和集体性、诗歌语言的诗性与实验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充分展现出中美当代中坚诗人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曹操自喻为“老马” 汉魏之际的曹操.一生纵横天下.胸怀大志.却自比伏枥茅棚的老马,表达自己晚年的雄心壮志。他在《龟虽寿》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特色的著名抒情诗人。 2 0年代 ,他是早期象征派诗人 ,30年代则成为现代诗派的领袖。综观戴望舒一生的创作 ,他属于 192 7年左右那一批诚实和敏感的诗人。由于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又由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源流不同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地方。本文试从以下三点对戴望舒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一、情调 :朦胧与哀愁虽然戴望舒在诗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多种情感 ,用诗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证实了自己复杂而丰富的感情世界 ,他却从来不在诗歌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