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圣人是中国文化中表征做人的最高典范的观念。孔子描述的圣人注重事功,具有崇高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孟子把圣人转化为一种最高理想人格,其本质属性是人伦实践。孟子奠定了圣人的人性论依据;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圣人形象,使圣人形象具有现实性和多样性;塑造了孔子圣智兼备的"至圣"形象。孟子对圣人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确立了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也使圣人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虽然肯定人人可以为尧舜,承认了普通人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逻辑地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导,按照圣人的意图来生活,从而造成了政治社会中的常人没有权利可言。  相似文献   

5.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形成,与“山”、“水”、“圣人”间内在的和时空上的关联密切相关。前者主要体现在三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哺育和发展上,而后者在中国传统古籍有关记载中有着明确的印证。“一山一水一圣人”作为一个抽象概括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圣人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巨大,人们一方面仰望崇拜圣人,另一方面又在"涂之人可以为舜"的鼓舞下努力希望成圣;于是,圣人一方面高远抽象,另一方面又切实可成:这种不即不离的张力结构正可为我们理解意境范畴的创生及其本质补充一个视角。如此观照下,可将意境范畴理解为圣人境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的品格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小人、君子、贤人与圣人。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描绘了一幅君子的画面,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论及了圣人、君子的特质,其中《通书》将圣人论述得更为全面,且道明了为圣人之法.因此,透过《爱莲说》、《通书》基本上可以展示周敦颐的修养观:君子、圣人应有的内涵和特质;为君子、为圣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周敦颐的修养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的品格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小人、君子、贤人与圣人。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描绘了一幅君子的画面,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论及了圣人、君子的特质,其中《通书》将圣人论述得更为全面,且道明了为圣人之法.因此,透过《爱莲说》、《通书》基本上可以展示周敦颐的修养观:君子、圣人应有的内涵和特质;为君子、为圣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黄帝四经》中"圣人"、"圣王"和"君主"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君主"行事有合不合于"天道"的区别,合于"天道"则可立为"圣王",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三者才有其共通性。《黄帝四经》的圣人观体现为"圣人"处处与"天道"精神相契合,能使"天下可一"者才称之为"圣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宋明理学家们为儒家学说寻求终极根基根据的言论著述日趋系统,以及对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越发强烈,学者们对圣人观或者说理想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在中国哲学史上又掀起了一轮高潮。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带有平民化倾向的圣人观,成为儒家关于圣人观学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并对后世相关理论的出现或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化是一种圣贤化,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精神化现象都打上了这种圣贤化的烙印,民族审美意象作为民族精神力量的肯定性象征,同样积淀了由这种圣贤化形成的民族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的阐释多为近现代自然主义戏剧观所囿,因而在阐释与批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如果在1601年的英国基督教化与中世纪英国宗教戏剧的语境中解读《哈姆莱特》,则可以看到:剧本表现的是一个类基督教圣徒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且在《哈姆莱特》与《圣经》的《新约》之间存在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内圣外王之道",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相结合,创造了人心改造的道德价值体系。毛泽东的道德建设实践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悲剧性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一生以学圣成圣为治学与教育宗旨。他以自身心性实证为基础和前提,继承了先秦儒家"心通天道而为圣"的思想理路,在教学中先后提出"心纯乎天理而为圣"、"心之良知是谓圣"的观点学说,为弟子及后学"学以至圣"指点了明确的方向与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我们当前学术研究和民间国学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儒家服饰礼制、佛教人体美学和佛教造像服饰的中国化特征以及传统儒家服饰制度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佛教的服饰制度在人体美学思维观念和服饰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以此探究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文化角度审视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分析中国足球文化的优、缺点,找出原因,深入解析中国足球文化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影响。认识到足球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很强的人文情怀促进和谐发展,也有缺乏对抗性和竞争性等不利因素。最后提出中国足球要走出困境,要有适合中国国情并且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地足球文化。  相似文献   

20.
少林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箭垛,是儒、佛相融的圣地。对佛经的翻译、佛教律宗的发展和传播以厦中国禅宗的产生、发展和传扬都有独特的贡献。少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联结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条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