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律文本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特征。法律英语的准确性主要依靠语义,包括同义词、准确词和模糊词汇的使用,以及语篇,包括条件句、被动语态、复杂句式和陈述式的使用两个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使用策略。法律语言作为一种语类,也不乏模糊语的使用。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的合理使用,不仅不会影响法律语言的强制性和精确性,反而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模糊语概念、类型进行分析入手,探讨模糊语在法律英语中的功能并提出了法律英语中的模糊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进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4.
法律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但模糊语言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体中。法律模糊语言成因复杂,既是立法原则概括性的要求,也受法律语言本身特点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模糊语言对法律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一些模糊表达,可以使法律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本出于保密、观望、礼貌等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较于普通文本更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本文结合实例,借用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理论,探索政治文本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的认知在原文模糊语言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政治文本模糊语翻译的标准是追求意义对等而非表面上的语言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治文本翻译的质量,也有利于加深对释意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起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7.
立法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精确性,而现实法律文本中含有大量的不明确语言和条文。此问题可以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法律修辞,也正是这种与立法学结合的消极法律修辞,作为一种实现说服、达致"同一"目标的方法和策略,解决了立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保证了法律的实践应用性,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作为立法成果的法律自身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朱振华 《中国教师》2014,(Z1):206-207
<正>一、法律文本语言失范研究的内涵首先,法律文本语言需要规范化。这是法律文本语言的必然要求。从法律自身的角度,法律作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其文本形式在语言表述上应当规范,具有规范价值。法律语言的表述规范,才使得法律真正成为一种规范,为人们所遵守。不规范的法律文本语言,只会导致法律文本形同虚设,使法律丧失其价值。从法律语言的影响看,法律文本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重要规范形式,其示范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法庭审判过程中讯问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语言,既要求准确,又存在模糊的现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法庭讯问中模糊语言的存在是必要和客观的,有着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适用范围。并由此可知,模糊语言是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有其特定的原因,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模糊表达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其主要形式有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不同领域文本中的模糊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该文结合条款实例探讨了国际商务合同中模糊表达的使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模糊表达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其主要形式有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不同领域文本中的模糊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该文结合条款实例探讨了国际商务合同中模糊表达的使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精简的法律语言有助于提高法律文书的执行效率,将语用学中的经济原则引入法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在准确的基础之上,依据法律英语独特的语言特征,探讨了使翻译文本经济简明化的技巧:慎用冗长的词语,慎用多义词或近义词, 慎用复杂的长句,慎用被动语态,使用省略结构,使用平行措词结构.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法》作为法律文本,其语言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在准确性、稳定性、时代性三个方面呈现出一系列词语选炼的特点。文本既注意恰当地使用法律专业术语,也谨慎使用一般用语,体现出了法律语言用词准确、稳定、严谨、庄严的风格色彩。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汉语刑事讯问中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理据和主要语用功能,探讨在刑事讯问这一特定法律场景中,犯罪嫌疑人如何使用模糊语以实现各种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本的翻译是法律语言的转换,译语须准确无误地表达源语言的真正含义,以体现法律文件的权威性。熟练地掌握介词的使用与翻译可帮助译者更精确、更完整地表达源语言的内容。文章拟通过探讨在诉讼文本中含有介词的句型的使用与翻译,使法律英语的翻译更准确到位。  相似文献   

16.
准确性是立法语言的灵魂与生命,是立法者孜孜以求的主要立法原则之一。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立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使用一方面保证了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立法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存在理据,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律英语作为英语中的一种,由于法律本身的特殊性,其语言特点具有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严谨程度,但是在某些方面,在对法律英语进行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模糊语言,人们需要对法律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用处进行确定。本文根据法律英语的特点,从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方面来对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模糊语的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武芬  陈建平 《现代语文》2015,(4):149-152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但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同样广泛存在。本文首先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然后分析法律模糊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奈达功能对等视角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立法语言指规范性法律文本使用的语言。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高的行为准则,具有无可置疑的法律效力,因此在语言运用中必须充分显示出法律规范的权威性。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德语域理论为基础,从语篇的语言实现形式入手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蕴涵的法律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英语规范性法律文本属于“冰冻体”语体类型,使用的立法语言具有专属性、准确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服务于法律文本规定性这一目的。英语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汉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法系的交际活动,译者应该遵从法律功能对等的原则,灵活运用词类语体转换、适当调整句序、酌情增补成份和长句切割等翻译策略,以取得跨法律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