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词”与“辞”这两个字(词)在一般情况下可通用。如:辞(词)典,辞(词)章,辞(词)令等。所不同的是:①都可做文体名。但概念不同。辞:汉代常把辞与赋统称为辞赋。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之地而叫楚辞。又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辞。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三言诗或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要教出"文言"的味道,得从文言文的特殊言语形式入手,关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回归文本独特的语词世界,在文本的句式章法、遣词造句、表达角度等方面感受文言文的独特味道。  相似文献   

3.
李庆旭 《文教资料》2011,(20):17-18
"词"与"辞"是同音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这就容易造成使用错误。本文通过对"词"与"辞"字形、字义及其演变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词"与"辞"之异同,并分析了其原因,这样有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词典"与"辞典"的问答——谈"词"与"辞"问:为什么同是语言文字类工具书,有的叫"词典",有的称"辞典"?答:从本质上说,两类辞书没有什么不同,如"辞源""辞海"你叫它"词源""词海"也未尝不可,因为在文辞、语句义上,"词、辞"用法是相通的。如果一定要界定的话,"词典"指的是:收集词语,按一定顺序编排,并注音、释义,供人查阅参考的工具书;"辞典"指的是:收集专科或百科词语,按一定顺序编排,并给予解释,供人查阅参考的工具书。(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相似文献   

5.
论意象与辞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6.
一、相同之处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7.
“词”与“辞”是近义同音字,容易混淆。如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题考查字形,A 项有“词不达意”,这个“词”对不对呢?是否必须用“辞不达意”呢?恐怕不少考生难以判定。事实上“词”与“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先说通用的情况。在言语和文词这一意义上,“词”、“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讼”、“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  相似文献   

8.
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从诗词体裁出发,将小调"浪淘沙"从杂曲歌辞、双调令词、商调慢曲三个角度加以统计、梳理,可以进一步认识"浪淘沙"在唐宋诗词史上的地位,并体味此调在不同体式下的情感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9.
"裸×"这个类型词很流行,裸婚、裸辞、裸聊之类。什么事加了裸,就会让人浮想联翩。我们单谈谈裸辞。尽管裸辞并不是指真的提交辞呈之后脱光光走出公司大门的行为艺术,但是那种辞了以后没下家,出了前公司的大门能感到有风拂过身体的轻松似乎又有点儿小焦虑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大人"一词出现何时?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大人"不见于甲骨文,《尚书·商书》中也没有见到。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大人"一词的是《周易》。在《周易》中,"大人"一词共出现了29次,其中《易经》(卦爻辞)出现了12次,《易传》(或称《十翼》)出现了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