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炜  曹耀华 《现代语文》2004,(11):22-22
我们的记忆中,对老一代的见解很多地方是排斥的。这种排斥不仅是源于情绪,而且还来自理性。他们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的见解总是那么褊狭保守,那么荒谬。可当人生过半,再回忆从老一代听到的很多东西,竟然十分惊讶地发现:老一代对于事物的判断,今天看来很多都是对的。  相似文献   

2.
父辈的视角     
《中学生阅读》2007,(10):25
我们的记忆中,对老一代的见解很多地方是排斥的。这种排斥不仅是源于情绪,而且还来自理性。他们太老了,而且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令人同情,出自他们的见解总是那么褊狭保守,那么荒谬。他们知道的东西少而又少,简直可怜。虽然我们那时不愿意说,  相似文献   

3.
父辈的视角     
我们的记忆中,对老一代的见解很多地方是排斥的。这种排斥不仅是源于情绪,而且还来自理性。他们太老了,而且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令人同情,出自他们的见解总是那么褊狭保守,那么荒谬。他们知道的东西少而又少,简直可怜。虽然我们那时不愿意说,但  相似文献   

4.
茶是“国饮”,博大精深,包含着一种文化一种哲学。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读张炜这篇《父辈的视角》,便如独品一杯酽茶,一杯关于父辈的酽茶,得到的不只是一种对于“父辈视角”的理解,更是对于一段基于父辈视角之后的沉甸甸的民族文化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冲击下如何更好生活的沉思。作家张炜的笔触是雄浑而稳健的,这篇散文也不例外。文一落笔,便奠定了它深厚而值得咀嚼的基调。“在记忆中,我们对老一代的见解很多地方是排斥的。这种排斥不仅是源于情绪,而且还来自理性。”理性的东西是耐人寻味的,这便如茶,只能在慢慢品味中才…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幸福     
忱凝 《早期教育》2002,(17):2-4
我的案头摆着一封教师的来信:这是一位边远地区的民办幼儿教师。收入少得可怜,生活十分清贫,好多次她都想放弃这份职业,但孩子们看着她的眼睛,是那么纯真,让她心痛。最终,她坚持了下来。像这样的教师,像这样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当一代又一代幼儿教师走上又离别这个岗位,我们迎来又送往一个又一个教师节,这份感受一层一层累积在心头,越来越沉重。今天,我们走近教师,走进他们成长的故事,让他们的生活勾起我们对幸福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在职业中成长的幸福秘密。  相似文献   

6.
初二学生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心理变化特别明显,不再像初一时那么乖顺、听话,而是变得易躁、易冲动、易感情用事,因此初二的学生常常表现为认为自己长大了,什么事都应独立,自己拿主意,自我意识强,逆反心理强,极其厌烦老师、家长对他们的长篇大论的说教,更厌恶对他们的指责。那么,如何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这也许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7.
精华摘要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由于学校已不能再构成一个明确的“整体”,而且也不能在一个学生开始走向成人生活之前,先让他接受这种学校教育,因此教育体系必须全部重新加以考虑,而且我们对于这种教育体系所抱有的见解本身也必须重新加以评议。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身,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之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质疑学校 我在曼哈顿教了三十年书,好学校、差学校都待过。在漫长的教师生涯里,我谙熟了厌烦的滋味。周围的事物索然无趣,如果你问那些学生: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感到厌烦?回答总是一个:学习很愚蠢。内容他们早就知道,他们想干点儿实在的事,而不是总坐在那儿。他们还说,老师并不太清楚自己教的东西,很明显,他们也不想去作更多的了解。孩子们是对的,老师跟学生一样,也感到厌烦。  相似文献   

9.
作者自侃     
我叫周冰洋。很冷的名字,就像我本人的性格。我还只是一个初中的学生,如他们所说,我又拽又高傲。我很爱一些东西,也很厌恶一些东西,人们说我是个叛逆角色。我的确很喜欢有个性。我是个什么都无所谓,很多东西都不在乎的人,似乎连天塌了也不紧不慢——因为我知道这不可能,哈哈。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幸福     
我的案头摆着一封教师的来信。这是一位边远地区的民办幼儿教师。收入少得可怜,生活十分清贫,好多次她都想放弃这份职业,但孩子们看着她的眼睛,是那么纯真,让她心痛。最终,她坚持了下来。 像这样的教师,像这样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当一代又一代幼儿教师走上又离别这个岗位,我们迎来又送往一个又一个教师节,这份感受一层一层累积在心头,越来越沉重。 今夭,我们走近教师,走进他们成长的故事,让他们的生活勾起我们对幸福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在职业中成长的幸福秘密。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孩子的心思我们是知道的,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而且喜欢持续的时间不长。对于深奥的、理性的、刻板的东西他们是厌烦的。针对孩子这样的心理,可以试些“花样”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上,我在方式上、手段上尽量保持新鲜,有趣,把语文这种诗意的、丰富的、多情的本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见过很多语文课堂,总感觉有一座堤坝横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限制(甚或部分地阻止)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阻挡了学生快速成长的路。其课堂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对学习内容要么厌恶排斥,要么盲目接受。有的患有“文字排斥症”“课本排斥症”。他们对声音的、图像的信号感兴趣,对文字的却厌恶排斥,见到文本只觉得是一堆冰冷的铅字,感受不到文字中包含的火热感情和深刻智慧。他们对课外的、快餐的感兴趣,对课本的、经典的厌恶排斥。还有的是一味盲目接受。他们觉得课本要学,习题…  相似文献   

13.
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有以下特点:间接性、计划性、指导性、群体性。这种学习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很多的东西,从而迅速奠定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经验基础。但这种学习也有其严重的不足,即它的间接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直接的,都是别人经历过的事情、别人发现的知识。那么,当学生学过这些知识之后,他们只是知道这些知识,却不太清楚它们是怎么来的,自己更没有亲自实践过,这样的知识就像是一幅画,虽然它和现实一模一样但没有多少用处,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体验过。  相似文献   

14.
一次给一个班的学生做辅导,学生说出了这么一句歇后语:被老师表扬———千年等一回。惊讶之后问其原因,学生说他们的老师只知道批评人,成天都板着脸,见谁做得不好就批评谁一顿,没见他表扬学生一次,哪怕他们做得再好。也许学生说的这种现象并不是普遍的,但至少向我们喻示着一个信息:学生渴望被表扬,学生希望被赏识。被他人赏识、被别人赞美其实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它能让我们感受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假如我们的勤恳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将会慢慢丧失,对工作的厌恶则会一天天增长。学生学习也是…  相似文献   

15.
正推荐书目:《心理营养》推荐理由为什么我们处理完孩子的第一个偏差行为,第二个很快又会出现?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乐此不疲?林文采博士认为,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被人喜欢和接纳。出现上面的问题,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必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们称为生理营养的东西,那它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走出误区(下)关宇消除了所有误区的人,还具有以下特征。(一)这些人精力充沛,能力过人。他们似乎比别人睡得少,但更有激情,他们总是有事情可干,而且不会因此累坏身体。对于生活,他们从不厌烦。假设他们在监狱里坐牢,那么他们也会创造性地思考、做事,从而避免由...  相似文献   

17.
纵观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一种厌烦和排斥的心理。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因为学生的年龄小,不适合开展过大的体能活动,而且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比较爱玩,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道体育课是一门重要课程,还不能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心理,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在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学习,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想法,或者是一种枯燥无趣的感觉。所以这对于开展好体育学科、发挥体育精神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这学期开学不久,三年级一班 的班主任吴老师发现很多学生都喜 欢用涂改液 几乎人手一瓶。吴老- 师问他们:为什么用这种东西而不用橡皮或是涂改纸。 同学们都说:涂改液用起来方便,不像涂改纸那么麻 烦,而橡皮对有的字迹是擦不掉的,比如圆珠笔、签 字笔的笔迹,即使是用橡皮来擦铅笔笔迹,也常常把 纸涂得黑乎乎的一片,把作业本擦得很难看。所以当 有同学用涂改液后,大家都发现了它的好处,纷纷买 了回来。吴老师后来又发现有的涂改液的味道很刺鼻。_考虑到现在社会都在提倡环保;吴老师决定了解一下 这种东西是否有害。 经过询问有…  相似文献   

20.
郭姜燕 《师道》2006,(11):47-48
一卣以来,总觉得自己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都还称得上是一名好:老师。可假期蜗居在家,读到几篇名人回忆老师的文章,较之文中的师者,不禁白惭形秽。我比他们少了太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