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吃"相种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吃”相,有的人细嚼慢咽,有的人狼吞虎咽。不同的动物又有不同的吃法,有咬食、有啄食、有啃食等。英语中表达“吃”的词丰富多彩,真可谓“吃”相种种,表达各异,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英语中各种不同的吃相和吃法。  相似文献   

2.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3.
湖南汝城方言受粤语的影响很大,“咁”在汝城方言中的大量使用,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一个具体表现。汝城方言中,咁kc←η——噉,只能修饰极少数的表程度的形容词,“咁”经常单独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面表示强调,作状语,“咁”可与不同的语素组成不同的词语“咁子”和“咁咯”,但其用法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释“食”     
(食)字由“(亼)”和“ (皀)”两部分构成。当我们结合“(食)”→“(即)”→“(饗)”→“(既)”这一系相连贯的古人用食动作,或者“”→“(飤)”→“”这一过程分析时,就会明确食字所从的“(亼)”象盖形,本义为盖子。食字所从的“皀”字甲骨文作:,其象:食器中堆满饭(小米饭)的形状(上部的数点表示饭散发的热气或香气)。食字由这两部分构成,但又不是如《说文》及《注》所认为的:食是会意字,意思由“亼”与“皀”两字所会。实际上(食)为象形字,象:食器中堆满饭并盖上盖子之形;它与(皀)字的意思相同都指:食器中堆满饭,二者仅有的不同在于(食)有盖子(皀)没有盖子。这是食字的本义,由这个意思可引出仅指食器中的饭食之食物,食物是供人吃的,由此又可指食用之食,如甲文(食麦)。在吃食的过程中食器中堆积如小山般的饭食会逐渐缺少,这就有了缺损义,由此又可指日月食,如(月有食)。吃食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由此又可指时间,如(大食)(小食)。  相似文献   

5.
汉语义位“吃”词义扩展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汉语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揭示汉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与认知的联系。在共同语中,“吃”、“食”、“磕”的派生具有历时层次性和不平行性。“食”的派生义主要发生在上古,“吃”发生在近代。“吃”、“食”从古至今派生出的义住有区别,具有不平行性。“吃”有许多派生义是“食”所不具备的。同时“吃”与“食”的派生义位又是“磕”所没有的。在方言中,“吃”、“食”、“磕”义位派生方向具有趋同性,而且“食”、“仕”派生时采用与“吃”相应的途径和方式.说明方言和共同语义住派生的共性。这种平行性和趋同性的原因.一是义住的传承,二是汉民族认知共性.三是方言义位派生都受共同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W博士有一项发明要送到省里去鉴定,所以他坐上了这趟开往省城的火车。坐在W博士对面的是个做生意的胖老板。胖老板把那张桌子上堆满了食物与饮料,他带点施舍味道地让W博士与他一起享用。W博士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我不想吃。”胖老板笑笑,然后就自顾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胖老板吃相很难看,嘴里又“巴咂巴咂”地响,恼得W博士几次想离座而去。但是出于礼貌,他还是忍住了。  相似文献   

7.
蓝越 《现代语文》2009,(11):55-57
“喫(吃)”,是继“食”和“饭”之后“食用”类词的又一成员,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基本活跃于口语之中;五代时在口语中完成了与“食”的义位替换;到了宋朝,“喫(吃)”字大体上确立了在“食用”类词中的统治地位;在现代汉语中它已发展成为“食用”类词的核心。本文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统计的方法观察“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江盈科《雪涛小说》)[注释]①菱: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吃,但应去硬壳。②仕:做官。③啖(dàn):吃。[译文]有个自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宴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嚼)。有人告诉他说:“吃菱角应该剥掉壳。”那个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想  相似文献   

9.
笔译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分析原文、将原文转换为译语、重新调整修改译文,以及检验译文。文章将笔译过程的第三步,即修改译文,或改写译文视为“重写”(再创作),主要探讨在尊重原文本意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重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并考察了这样一个假设:“重写”是使译文更为准确、流畅、自然、地道的重要步骤。对初学者来说,有意识地强调“重写”,重视对译文的修改并将其引入翻译练习中,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有吃自助餐的经历,面对众多的菜肴,点心,挑选自己喜欢吃的,美美地吃上一顿,吃饱,吃好,吃称心。由此笔者想到,在教学中,如果能让每个学生象吃自助餐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轻松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那将是一种新型的,符合学生个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称为“分层·迎合·多元目标“教学,一、分层教学——依“肚量”量力而食吃自助餐时,每个人都必须依照自己的肚量挑选适量的点心和菜肴,既不能“吃饱了撑着”,也不能“瘪着肚子喊胃疼”。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他们的学习能力分层次地下达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我的妈妈是条“变色龙”,你信不信?当然这条“变色龙”仅仅是体现在“吃相”上。她吃东西因地而异:在公共场合,她吃起来斯斯文文,像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和同事亲友聚餐有说有笑有礼貌也还不失斯文;在家里就原形毕露了,她吃得张牙舞爪,有时吃得高兴竟会站起来将脚搁在凳子上。  相似文献   

12.
吃相     
<正>由吃相,可观人。花前月下,树影婆娑,先观雅景,复吃点心。随意一壶酒,一杯茶,半块花糕,轻拈,慢品,不疾不徐,自带风雅。此乃闲人雅士者也!或又处于温馨的家中,一盘白菜一盘肉,身边亲友谈笑,随意举筷,不争不抢,闲啖慢吃,只是陶醉于亲友之情,姿态闲适,略无拘谨。此乃心有温情之人也!乃至大街小巷,寻常餐馆,有人三三两两,呼朋引伴,欢聚一堂,纵声谈笑,吃食亦是多番相让,几欲成争,暂送入口,食亦不知其味,客套而已。此乃寻常俗人耳!甚而自助餐厅里偶有几人,争盘夺菜,堆至盘满亦不舍筷,更添几样。吃时狼吞虎咽,目露凶光,恨不能手脚并用!当别人吃饱喝足,或闲谈或归家之际,彼等猛然起立,一挺便便之腹,抓起另一只盘子仍冲向美味佳肴,直至一步三喘,扶墙而进亦扶墙而出!此真乃贪婪饕餮者也!  相似文献   

13.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汉语普通话通常用“把”表示处置式,在襄樊方言中则有另外两种句式:“给”字句和“叫”字句。本文对襄樊方言中的这两个处置式来源进行简要分析,并与普通话的处置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怎么想就怎么说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吃的蔬菜或水果是什么?要说出原因. 生:我最喜欢吃的蔬菜是辣椒.每次吃饭,只要有辣椒,没有其他菜,我也能狼吞虎咽地把饭吃完.  相似文献   

16.
结合古文献用例,从语义、语法两个方面来看,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中的“沉”与西南官话、湘方言中的“澄”是有区别的。西南官话、湘方言中“澄”的读音,对应于《集韵·证韵》的“澄应切”;同时,从四声别义的规律出发,西南官话、湘方言中“澄”的读音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覃远雄先生把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中的“沉”与西南官话、湘方言中的“澄”混为一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玉其 《良师》2002,(17)
口腔里面是咽(yān)。咽是个名副其实的“四岔(chà)路口”,上边连着口腔、鼻腔,下边接着食管、气管。它主要起着过道的作用。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在吞咽食物时,先用舌根堵住嘴巴,把食团往里送,紧接着小舌头往上一卷,防止食物流向鼻孔;而在气管和食管一起开口的地方,还有个名叫会厌(yàn)软骨的盖子,盖在气管的口上,声门也暂时紧闭着,经过一番复杂的动作,吞咽的食物才得以顺当地滑入食管,落入胃里。如果我们吃东西时嘻嘻哈哈,大声说笑,或狼吞虎咽,吃得过急,那么会厌软骨就来不及把气管盖好,食物就会落入气管。可是…  相似文献   

18.
张利莹 《大学时代》2006,(11):44-45
郴州方言中“把”字句的四种用法:表处置、表给予、表被动、表致使。文章对它们进行了描述,辨析了表被动的“把”字句造成歧义的情况,并将郴州方言中的“把”字句与普通话中的“把”字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祁阳方言中"AB"式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阳方言中“AB”式状态形容词非常丰富,这类形容词的重叠式也非常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重叠形式AABB式。祁阳方言中“AB”式形容词能够大量进行AABB式重叠,普通话中“AB”式形容词是不能这样重叠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语言和文字障碍,究其原因是长期生活的地方方言环境的影响,造成方言与普通话对接与转换不能整合。因此,常常出现听不懂或写不出的现象。要克服这些困难,我把方言的发音与所反应的事物意义同普通话的发音与所反应的事物意义以及方言声调同普通话的声调作了一番比较研究。首先,就武汉部分地区和黄冈地区方言的方法与书写在普通话中的说法与书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譬如:方言中的(以下简称方)“”或“有”,在普通话中(以下简称普)就是“没有”。例1:(方)吃了? 例2 :(方)这个东西有了。  (普)吃了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