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习作能力普遍偏低.他们对作文无兴趣,害怕作文的心理严重地干扰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我们认为应当从兴趣入手,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从害怕作文到乐于作文.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顺应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辟这条“绿色通道”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在开放型的活动中挑拣——解除“写什么”的心理障碍许多孩子一提起作文便发怵、害怕,孩子对作文的害怕并不在作文技巧上,而在于无内容可写。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他们觉得有东西可写呢?1.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组织《春》的习作课,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说春;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春的古诗,通过…  相似文献   

3.
一、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立意视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事实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都十分害怕作文,其主要原因就是习作远离他们的生活,学生习作时往往是盲目模仿式的“无病呻吟”、“无物言之”,从而导致作文“语言成品化”“结构模式化”“人物、事件虚构化”。开放式作文教学的首要价值取向就是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以开放学生的立意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4.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我们有必要一起来探讨这个难题,对症下药。探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学生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任何一件事,兴趣必为先。要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就要从激发、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人手。将学生“不愿”、“不想”、“被动”、“害怕”的心理,变为“我要”、“我想”、“我喜欢”习作的动力。把作文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小学生害怕作文、厌写作文的现象由来已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95%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多次带领学生从正面强攻“习作”这个“堡垒”,没有成功的迹象,使学生挫伤了斗志,失去了学好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没有学习习作以前,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对习作有“喜欢”或“不喜欢”之说,只是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真正的接触和学习,再加之我们教师的“严禁抄袭”、“独立完成”等条条框框的束缚以及教法的陈旧乏味,使学生们逐渐对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至于到后来开始软拒和排斥学习习作。  相似文献   

6.
“言之无物”,是小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平时习作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丰富学生生活、指导观察方法上,充分开拓学生的习作源泉。只要教师指导得法,持之以恒,学生的作文就会逐步做到“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习作的要求,首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想写、乐写。是的,对于初学作文的同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当前,我们不难发现,只要一提到作文,学生就会犯难。究其原因:一是心里害怕。他们觉得习作要求不可企及,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8.
张岩  王涛 《辽宁教育》2006,(7):57-58
习作教学的试金石在于学生习作水平的验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习作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称为“生态课堂”,而由此生发的促进学生情智生态均衡发展的作文我们不妨称它为“绿色作文”。我们追求的“绿色作文教学”在于将学生引入生活,将作文融入生活。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习作的效率,我们注重在“绿色作文”的源泉和基础上下功夫,并突出抓好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培养平和的习作心态只有在心情舒畅、平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想像才能丰富。怎样让学生心情舒畅地习作呢?树立“小课堂”与“大作文”观念。习作课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但一味地把眼光盯在小小的课堂上,只传授写作技巧,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学生即使知道怎么写,也终因生活单调或语言贫乏而无从下笔。久之,学生会产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树立“大作文”观,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的开展一直“步履艰难”,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作文难,难在何处?感到“无物可写”是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无物可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而导致作文“无话可说”,这是“真缺米”。还有一种情况,可谓“假性无米”。  相似文献   

11.
翻开学生的习作,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有些学生作文刻意拼凑名言警句,套用范文格式,追求形式上的“时髦”、“亮点”,其实际却是“败絮其中”。这些现象是学生写作情绪低落惰性心理的表现。一、必须正确认识学生作文中惰性的心理倾向反思学生作文中的惰性心理倾向,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  相似文献   

12.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所致。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怕写作文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我们必须把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建立在克服小学生害怕作文心理的研究上,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一、小学生害怕作文的成因与分析1.“先入为主”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据对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真正开始接触作文之前就已对作文产生了惧怕心理。究其原因,只是大家都说作文难,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作文是高不可攀”的错觉,无端给作文蒙上了神秘色彩,望作而…  相似文献   

14.
以前提起作文,学生害怕老师头疼。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其中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严重影响习作水平的提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害怕写”到“喜欢写”。围绕这个话题,昆明市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唐朝霞工作室几位老师的做法或许能给广大教师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害怕作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从自身的角度,仔细而又客观地研究分析一下,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这对排除学生作文“害怕”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作文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目前作文教学的做法及其对学生作文“害怕”心理形成的影响情况如何呢?通过调查归纳,我们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实施探究性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实施探究性作文教学,旨在克服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的弊端。在传统应试作文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下,相当多的小学生的作文陷入了“偏、抄、套”和“假、大、空”的怪圈。面对作文,学生往往只会“克隆”,不会真情倾吐。究其原因,一是传统作文教学不是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而是从作文的需要出发,为作文而作文,使得大部分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畏途,被动习作,机械操作。二是传统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不恰当地引用了一些创作上和章法上的概念,学生作文还是承袭着一个基本套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拟习作提…  相似文献   

18.
校园里常流传着这样一些话:“作文作文作得脑壳疼”,“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学生在这种如此害怕作文的情况下,何谈作文创新呢?因此,我认为,要使学生喜爱作文,善于作文,并在作文中大胆创新,就必须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克服害怕和被动心理,多肯定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作文过程的心理特点,以克服学生习作的畏惧心理、厌倦心理、失望心理为突破口,变”怕作文、厌作文”为“想作文、乐作文”,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毋庸讳言,就目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实际而言,张志公先生二十余年前所讲的作文教学“老大难”的状况依然存在。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作文为难事,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厌倦心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小学生阅历尚浅,知识面狭窄,以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没话说,没事写”的局面。笔者从教以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无米下锅”现象,摸索出了几点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