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新诗诞生后,音乐美成为新诗艺术追求的重要内容。格律是新诗音乐化的基本手段,新诗格律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有序的节奏,是形成音乐美的主要元素。新诗的音乐美追求体现在诗的微观和宏观上。音组或顿是格律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组合演奏出了诗歌微观层面的音乐感,诗歌的节奏组织有严格的规整性和灵活的自由性两种。在宏观上,新诗采用音乐的整体结构方式,形成一唱三叹、回转反复的旋律效果。  相似文献   

3.
田间在新诗史上常被认为是以创作自由诗而闻名的诗人,但实际上他的自由诗有很强的节奏感,并非对形式艺术的彻底放逐.田间在诗歌创作中常通过对情绪的抒发来分行断句,越是激烈的情绪就越会出现短小的诗行,由此形成了"鼓点"般的节奏,这是对新诗内在节奏的继承和发挥,也是他独特的新诗"格律"观的外化;与此同时,田间也十分注重新诗的外在韵律,并非全然顺着情绪来建构诗行和节奏.因此,田间是一位有形式意识的诗人,他对新诗密集节奏的营造使其成为"时代的鼓手",也为今天诗歌创作的"失范"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我国新诗体形式建设,梳理了百年新诗发展中关于新诗的诗行煞尾音组设置的理论探求和创作经验,得出了如下基本结论:煞尾音组设置的最佳选择不仅对格律体新诗音组等时停逗节奏起一种辅助作用,更能为自由体新诗另辟一条和音组节奏交相辉映的调性节奏新途径起重要作用。因此,诗行煞尾音组如何最佳设置必须及早提到新诗形式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5.
新诗自由体是世界性的现代诗体,其现代性内涵丰富。新诗自由体的本质特性是音义结合性,而其音义结合的主动性、具体性和现时性,使之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现代社会和人生。新诗自由体的音律趋向新变,表现为意义节奏更加突出、节奏规则更新创造和音质音律更加凸显。新诗自由体中语言因素的重复形式多样,但均以诗行作为基础,用诗行在诗节意义上的旋律代替传统的语言节奏,诗行对等复现是新诗自由体节奏运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现代自由诗的内在情绪节奏,必须通过外在的语言节奏才能表达,因为对于诗来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现代自由诗语言节奏弃而不用现成的韵律,而是让诗行本身变成韵律的组成部分,诗行的长短变化形成一定的节奏。现代自由诗在百年创作中形成了诵读式、抒唱式和散文式三种类型,代表诗人分别是戴望舒、郭沫若、艾青。在实践基础上,概括现代自由诗格律的两个问题:基本原则是诗行排列的"对等"原则,具体方式表现在诗行群组合、诗行组合、诗韵安排、诗行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诗即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以来的新体诗歌,也就是说五四以来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通常,把民间歌谣也归入新诗范畴,如贺敬之择取陕北“信天游”的艺术形式写就的《回延安》。新诗的主要特征是:1.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集中表现了对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2.以改变诗歌语言形式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3.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引进外来形式为诗  相似文献   

9.
叶公超是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 T· S·艾略特的传统观 ,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 ,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他从节奏、和谐、对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 ,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0.
新格律诗理论是新月诗派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杰出贡献。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7号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是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的主张之大成的一篇纲领性诗论。这篇诗论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而格律化新诗之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者的结合。加上饶孟侃、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人先后的阐述与补充,“三美”理论更加细密和具体,成为中国新诗坛上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完整而富有说服力的美学理论。艺术以束缚为生,而死于自由。新月诗派把“三美”作为艺术信条,并付诸创作…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新诗的日益边缘化处境,诗坛上流行着一种"形式拯救诗歌"论,这种提法有失偏颇。因为:一、从新诗发展历史考察,自由诗同格律诗一样,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二、从诗歌本质看,诗之所以为诗,根本在于蕴含情感和节奏,而它的节奏有外节奏和内节奏之分,自由诗倾向于内在情绪节奏;三、诗歌在当今时代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诗歌形式建设方面的问题,而在于时代所造成的一代人紧张而浮躁的心理状态。所以,严格的形式要求并不能充当新诗的救赎之神。  相似文献   

12.
新诗的语言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组合后形成的有规律的起伏。新诗语言节奏包含多个层次,是由一批最小的发音单位组合并向外发展而成的一个有秩序的统一体。新诗格律节奏构成的最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向外发展形成两种建行方式——音顿连续排列建行和意顿对称排列建行;再向外发展就形成构节构篇的形式化节奏体系和口语化节奏体系,其基本构形原则是“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由此形成新格律诗体丰富的具体格式。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夕,新诗冲破重压而诞生,呈现出崭新姿态。伴随着各体新诗的发展,诗歌工作者也走过了新诗格律形式的探索历程。七十年来,出现了许多见解各异的新诗格律理沦,创作了大批风采多姿的新格律诗作。这是一宗宝贵的文学财富。“一个民族的诗在历史过程中有一种继续不断的日渐发扬光大的生命,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新诗沿着  相似文献   

14.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新诗是指“五四”以来打破旧体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小语教材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新诗。加强新诗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思想上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激越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通过朗读体会节奏感,便是引导我们破解新诗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17.
<正> 胡适的新诗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九一六年,从收入《尝试集》第一编里的十五首诗来看,其基本特点是旧诗的格式框套着白话的语言,且充满着民歌的味道,是典型的“白话诗”。第二个时期是从《尝试集》第二编到一九二二年(仅以《回向》一诗为界),胡适的新诗创作摆脱了传统诗歌形式引力的束缚,走向了自由体诗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句式参差不齐,每首诗的诗节、诗行无一定规则,而且每一诗行里的字数的多少也不加限制,甚至可以在同一诗行里安排两个平行的诗句(如《一颗星儿》、《威权》等)。一九二三年以后,是胡适新诗创作的第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 :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 ;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着重论述闻一多为建立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而提出的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 ,并联系新诗的历史和现状 ,论述闻一多这一理论主张对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认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有悖于闻一多关于新诗的理论主张。认为新诗应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发挥民族语文的特点和优长 ,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 ,学习和发展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理论 ,以实现新诗的格律化 ,创造出新诗形式的艺术规范来  相似文献   

19.
杨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8):106-108
通过梳理新诗节奏与格律化的发展与研究历程,试图阐述格律新诗逐渐向自由诗发展以及新诗格律逐渐内在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诗是相对于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言的“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它不受固定格律的束缚,用形式自由的白话写作,易学易懂,更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抒发感情,更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鄙视、嫌厌新诗了。报刊上,新诗只是为活跃版面而充当补白和点缀的角色;书店里,新诗集少得可怜,羞涩地躲在一隅,问津者寥寥;“新诗朗诵”作为文艺形式,似乎已不再登大雅之堂了;中学生爱诗的倒也有一批,但几乎都是青睐古诗;新诗,他们可能不屑一顾,没有兴趣。这是可怕的偏见,必须摒弃! 毋庸讳言,古诗资格实在老,古体诗从发端于西周的“诗三百”算起,已有3000年的历史,近体诗即格律诗从其成熟的唐代算起也有1000多年的高龄了。相比之下,新诗还太年轻,仅几十年的“春秋”。但唯其年轻,才最少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