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长管理学校,既要“理”冶,也要“情”化。“情”“理”并举,方是学校管理的秘诀。然而,有些校长只是注重了规范管理,强化了“理”冶,却忽略了情感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现实表现是校长对教师的领导只是行政权力的约束乃至控制,其自身的亲和力不大,致使教师离心力产生,学校工作不能很好展开。  相似文献   

2.
一、亲和力  “亲和力”是与人交往的基本素质。校长的亲和力是指校长与教师交往中大家所感受到的自然流露的亲切感、宽容、豁达、善解人意。具备亲和力的人 ,工作的合作伙伴较多 ,办事易成功。这就是常说的“朋友多了好办事”。校长的职责是办好学校 ,其主要依赖的对象是教师 ,其次为家长、学生和社会力量。如果校长把教师、家长当成办好学校的合作伙伴 ,把学生当成朋友 ,相互理解 ,相互配合 ,就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办学环境 ,学校的工作就会顺利得多。我在校长的位置上 ,始终与教师、学生、家长友好相处 ,注意做到 :在管理中是校长 ,在教师…  相似文献   

3.
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人物。“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一所好学校。”作为校长必须以“好校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广大教师创立一个和谐民主、愉悦而又充满竞争、团结向上的优良环境,运用法、德、情于学校管理中,以求得最佳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在校长的岗位上,曾经一度为学校管理的“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感到困惑:校长“有为而治”,凡事事必躬亲,能够有效地调节、监控学校的发展进程和中层干部的日常管理行为。并且能够确立校长个人的绝对权威地位,提高校长决策的执行力,使校长容易将自己心中的“学校发展蓝图”付诸于管理实践,做到学校政令的畅通无阻。但是,“有为而治”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校长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管理与树立威信中很重要。他的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也是方方面面的,但本文想从另一个容易忽略的侧面谈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情治”、“德治”、“法治”的必要。只有做到了“情治”、“德治”与“法治”的完满结合,学校管理者才能够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起色、上台阶、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向管理要质量”这是每一位校长都知晓并都在努力实践的一种办学思路。“管理”,我的理解就是“管一管”和“理一理”。那么,校长作为一校之魂,在“教学”这一学校中心工作中“管”什么?如何“管”?“理”什么?如何“理”?恐怕都有自己的思考与体会,也都有自己的策略与实践。我是刚刚走上校长岗位的  相似文献   

7.
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取决于学校有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校长能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是衡量学校管理成效的标志。我认为,校长要实施“知”“情”“意”“行”管理,对教师要尊重、爱护、信任、善待、激励。  相似文献   

8.
李升勇 《吉林教育》2005,(10):47-48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重点必须是人的思考.这就要求校长用“心”去管理.“管”是底线,是过程,“理”是方法和目的。在中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当校长、当教师不但需要有思想,还要有智慧.更要有见识有胆识.既要保护自己,又要坚持原则。校长需要对“教育”的理解,更需要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目前大多数校长都习惯于“管”,而忽视了“理”,而实际上,“理”才是管理者智慧与能力的体现。在学校运作过程中,校长要理顺各种校内外关系,理性地为学校发展定位,就要进行学校管理自我诊断。那么,校长应如何进行学校管理自我诊断呢?  相似文献   

10.
胡秀波 《广西教育》2008,(19):36-3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认为: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校长的领导靠理不靠力,校长对学校管理应实现从“管人到管心”的转变。从担任校长起,我就思考自己能为师生们做什么,如何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担任校长两年多来,我有幸参加了校长提高班学习及“校长建设年”活动,聆听多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学习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在“学习——感悟——实践——积淀”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学校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加深体会。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讲:“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学校管理是办学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工作实践中,树立“教育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和谐发展,全面育人,发展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目标,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路子,加强学校管理,精心经营学校,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取得新成绩。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是:1.学校管理要突出一个“理”字学校管理的核心不是“管”而是“理”,校长的领导要靠理而不靠力(即权力)…  相似文献   

12.
张静 《贵州教育》2010,(11):26-26
一、建构以“情”为核心的亲和力 亲和力出自情,情出自对学生的爱,这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情和爱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教师传输信息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亲和力的强弱,学生刚到一个陌生的学校里,教师是他们唯一的亲人,所以对学生讲话要亲切,  相似文献   

13.
任何管理者都是根据其管理观来指导管理实践的。不同的管理观,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而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恰当,对管理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一校之长,建构一种科学的学校管理观非常重要。因此,校长应充分地认识和掌握学校管理的规律,确立具有科学性、社会性、时代性的明确而系统的学校管理观。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校长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建构自己的管理观念,即学校管理本质观、社会环境观、校情观、领导观、组织观、战略观。 一、“教学中心,依靠教师,育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本质观 这是学校本体论的观念,是对办学规律的基本认识,是校长管理学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教学中心”,要求校长应把教学工作始终看作是学校最基本,最中心的工作,其它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为之服务。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个别学校把创收当作中心工作来抓,这是违背办学规律的,只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教学中心” 还要求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为教学服务。 “依靠教师”,这是对教师作用的认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的直接力量。只有依靠教师,才能办好学校。它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充分信任、尊重、关心广大教师,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解  相似文献   

14.
感想一:感谢这个论坛给予我们向优秀同仁们学习的机会。感想二:诚如斯言“校长管理不在治而在防”,在我看来。则更强调,校长管理不在“治”而在“理”。在今天教育改革的语境下,如何准确地理解“理”.进而界定这个主题论坛。  相似文献   

15.
办好一所学校.有两样“法宝”不可或缺——校长的教师心态和教师的校长意识。什么是校长的教师心态?江苏翔宇教育集团的卢志文先生曾经十分形象地说:管理中.管即为人人官,意为人人都可以轻松为官。而理却是一门艺术,学校之理包括情理、法理、事理等等.实乃丰富之极。由此看  相似文献   

16.
大学内治即大学内部管理,由于大学样长居于管理的最高权力地位,因此,大学的管理如何又取决于其校长如何管理,在对学校的内部管理中,“治什么”和“怎么治”是与校长治校理念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以校为家”来表扬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好教师、好领导。然而,我今天却要对校长的“以校为家”唱反调、泼冷水,觉得校长也不能太“以校为家”,否则受害的将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畸变一:既然学校是我家,就可以为所欲为。由于一些校长对于“以校为家”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校看作自己的“自由王国”和领地。所以,在学校中,“老子天下第一”,可以为所欲为,别人能奈我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于与自己有矛盾、提出反对意见的教师处处设限,给其“穿小鞋”,给以打击报复,使其永世不得…  相似文献   

18.
盛琴 《河北教育》2009,(11):33-33
在学校管理中,好脾气的校长待人随和,具有亲和力,比较乐意倾听教师的心声。教师对这样的校长没有畏惧感,愿意接近,对校长倾诉心声和烦恼。  相似文献   

19.
校长不等于“老板”现在,许多教师乃至中层干部都把校长称作“老板”,而教代会只是流于形式,学校内部的矛盾、问题一大堆。这些“老板式”“校长负责制”严重扭曲了教师管理的“促进、改善、提高”的本质。其实校长是学校的法人,全权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主人”与“法人”是什么关系?校长应是教师权益的“代言人”。换言之,校长应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行使权力时,严格遵守工作程序,根据制度的规定办事,并接受教代会负责对自己拟定的条件、计划及重大事项进行质疑、审议和民主评议,使职工通过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校长应做到“四要”,即“要对得起”、“要飞得高”、“要比得过”、“要靠得近”。一要“对得起”,即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校,对得起教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社会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二要“飞得高”.校长是学校的核心灵魂,必须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素质、品位,做一只不断高飞的领头雁;三要“比得过”,勇于尝试做别人做不到、学不来的事情是校长的独特之处;四要“靠得近”,即要有亲和力。校长首先是一位教师,其次才是教师的领头人。校长应擅于激发班子其他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调动全校教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集思广益,凝心聚力,营造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