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处皆书房     
周世超 《新读写》2009,(5):52-53
老师今天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叫《我的书房》。 这是一所乡镇初中,收取的学杂费是不比其他学校多的。于是,穷孩子和富孩子挤到一个教室里。所谓的富,只是相对而言罢了毕竟不是富可敌国的那种;而这所谓的穷就穷出了点水平,据说家里只有手电筒这唯一的电器。  相似文献   

2.
清贫与轻贫     
王开林 《师道》2008,(3):43
"清贫",在<辞海>中释义有二,其一是"贫寒",其二是"贫苦而有志节"."贫"而至于"寒",是极端言之.自然非一般情形的贫困可比;"贫苦而有志节",则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又有什么可羞可愧的?一个人高贵与否,并不视其财富和地位笼统而言,只需看他究竟是富而立德,还是富而不仁;到底是贫而有志.还是贫而无行.过苦日子,易于消沉,即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过富日子,易于堕落,即所谓钱眼如井口黑窟窿.居贫处富均是对心灵的考验.贫与富是两面毕现毫发的镜子,能分别照出一个人精神的"上半身"和肉体的"下半身".岂不见有些由于一时犯穷而时时处处抬不起头,说不起话,自惭行秽,低三下四,他们没了骨气,没了干劲,也就痛失了改变命运的先机,甚至堕落到穷斯滥矣的地步.岂不见有些人因为一朝致富而骄奢淫逸,为了寻求刺激,经常干些违法乱纪的勾当,做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天堂有路他偏不走,地狱无门他却闯进来.  相似文献   

3.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处处皆书房     
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叫“我的书房”。这是一所乡镇的初中,但是学校收取的学杂费并不多。于是,穷孩子与富孩子挤到了一个教室里。所谓的富,只是相对而言罢了,毕竟不是富可敌国的那种;而这所谓的穷就穷出了点水平,传说有穷到家里只有手电筒这唯一一样电器的困难户。金娃是乡长的孩子,乡长每天坐小吉普上下班;牛娃是平头布衣的孩子,他们家最现代化的东西就是那个手电筒。金娃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牛娃每天的任务是割草、喂猪、放牛、洗衣、做饭,还有学习。金娃回家了,问乡长:“爹,今天要写咱家的书房,咋写?”金娃家有个专门的书房,又大又豪华…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财富     
女儿7岁时,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她看了看我们家,然后问:"你们家是穷的还是富的?"女儿坦然回答:"属于偏穷的,你们家呢?""属于偏富的."还有一次,她的一个同学知道我们是租房住后,直截了当地说:"真是太槽了,你们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穷养儿,富养女"是一句颇有争议的老话,旧时的"穷养儿"是指穷人家最好能生养儿子,因为男孩子"皮实",能吃苦,能干活,能养家。富人家最好能生养女儿,因为女孩子娇贵,像柔弱的花草,需要精心侍弄和浇灌。这句话演变到今天,含义与当初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现代人用现代思维和角度去诠释这句话,穷养与富养也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相似文献   

7.
磅镇     
五河镇人有个习惯,喊王书记为"王书",喊白镇长为"白镇",新调来的仝镇长便自然被叫"仝镇". 仝镇上任快一个月了,前24天去了24个村,一天一个.到第25天早上回到镇政府,吩咐会计去粮管所借台秤磅.借秤磅干啥?仝镇没交待,会计也不好问.上午,召开全体镇干部会议.会上,仝镇说:他下去24天,和全镇24个村委会干部都见了面.与干部群众座谈,虽都说白镇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穷字,但这穷要变富并不是没有条件.他言明:上任"第一把火",每三个镇干部包一个村委,想法带领群众力争一年内摘掉穷帽子.  相似文献   

8.
大款教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说给穷人听的;再富不能富孩子,这是说给富人听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观念的变化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为富不仁”、“贫可生志”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它应有所变化,但受“左”的影响,私有制条件下的贫富道德观念以极左的面貌得以延续,这就是所谓“穷则革命富则修”,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使许多人通过辛勤劳动而富,“富”成了勤劳有能力的象征,不再可耻;相反,“穷”也就不再光荣.  相似文献   

10.
挥金如土的富养实践王江涛和邹敏夫妇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他们给女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王上予——"上天的赐予"。一转眼,小上予4岁了,教育问题日渐上了这对白领夫妻的议事日程。恰巧这时,一种名为"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教育观念开始在国  相似文献   

11.
一边是平房,小院,砖墙剥落,唯一令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是扎根在墙角里的一簇青竹;一边是高楼,碧波,充满现代气息,让周边的街道建筑相形见绌.从威县教育局出发,到威县的一所学校,两处的景致差异令记者瞠目语噎.然而这在当地人的眼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穷县不能穷教育’,早在2009年,就已经写进了威县‘三年振兴教育’的奋斗目标里." 威县,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个"穷"字曾使教育一度跌入低谷,学校办学水平低下,生源流失严重.然而短短3年的时间,该县就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实现了穷县办富教育的华丽转身.近年来,威县先后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日前,记者深入威县,试图解读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却能跨越式发展的秘诀.  相似文献   

12.
<正>当我们的生活铺天盖地都是"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理论,我很庆幸,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爱和自由的钟摆里,我没有晕头转向,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使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规则中长大,才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这才是我不变的信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会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一、培养自立,我是一个"懒老师"美国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告诫家长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真  相似文献   

13.
写读后感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不能用诗歌形式写。 难与易 天下事有难易之分吗? 从前,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穷的对富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的说:“多年来,我总想雇船东下去南海,但还是没有去成。”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很惭愧。  相似文献   

14.
干志杰 《大学生》2012,(10):10-11
身为一个男生,你们听好了:我把丑话说在前面,拜托大家本着体谅的心情,耐心地听听我们心里的呼声,好不好?求求你们了……我是男生,唉……可有时候我觉得真应该叫"难生"才对。男生的难,是压根儿就难在了起跑线上的。都说"穷养儿子富养女",上了大学可到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穷养和富养的差别。因为不好意思接受太高的生活费,没钱时又张不  相似文献   

15.
毛道生 《四川教育》2012,(10):44-44
“愈多的愈要给予,愈少的愈要拿走”,这句《马太福音》中的名言引发出来的“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内涵被称为“马太效应”。该效应不仅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体现。例如,近期出现多起不让所谓“差生”上公开课的报道,有教师对“三无学生”骂道“你随时可以滚蛋”,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你爱生活、会生活,你就是在富养孩子。所谓富养,是让孩子从小看惯了生活的美好与快乐,懂得兴文|致勃勃地探索如何取悦于自己。如果你爱生活、会生活,就能富养孩子我一直主张孩子要富养。穷养的孩子心里有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克服与填补,而富养的孩子对世界有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像彼此深爱的两  相似文献   

17.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所以,有人提出"穷养儿富养女"的育儿理念,这确实有一些道理.因为让男孩子得到一些磨练,能懂得责任和担当,让女孩多见见世面,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长大后她才不至于显得小气或寒酸,从而能变得高贵一点,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 但现实是,很多父母误读了这句话,对女儿极度满足,过于宠爱,这显然是错误的.其实,富养女儿,也是有所禁忌的.  相似文献   

18.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哈里森曾经说过:学校是个使富者更富,穷着更穷的地方。可见,它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有效地利用"马太效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推进教育的健康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大概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古训,而我却是穷养长大的女孩。那会儿,我家确实穷,穷到什么程度呢?7岁时和妈妈去赶集,我在一个小摊上看见一个布娃娃,是手工缝制的,做工极为粗糙,价格是一元。我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央求妈妈给我买下。妈妈不允许。那会儿,拥有一个布娃娃,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我性格倔强,又加上委屈,在集市上哭闹起来。妈妈又尴尬又生气,硬是把我拉走  相似文献   

20.
或许教师真的是天下最光荣但又最贫穷的职业;物质上的贫穷导致某些人把“教师”这一名词遗忘在一个偏僻的历史文化角落里,但它像星星,在天空中有着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角落里,我发现了自己。我的一个即将当教师的穷朋友遇到一个自诩为有着可观遗产的富朋友。双方谈了不久,富朋友竟带着蔑视的语气对穷朋友说:“读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