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翎 《军事记者》2001,(4):42-43
职业战地记者之王威廉·拉塞尔 (1820~ 1907),他发自克什米亚半岛的稿件被认为是战地报道的发端。 他不是第一个战地记者,但无疑是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他就是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   威廉·拉塞尔 1820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自 1842年起在《泰晤士报》担任临时性的议会报道记者。后一度离开《泰晤士报》以至新闻界去攻读法学,但在新任主编约翰·德莱恩的力邀下重新回到了《泰晤士报》并于 1850年赴丹麦,开始了他在炮火中当战地记者的经历。   拉塞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为争夺奥…  相似文献   

2.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是一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历史学家和著名作家,还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他创造历史,又谱写历史。他本人就是一部历史!”许多世界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这样赞美丘吉尔。丘吉尔出生于名将世家,是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孙子,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一度是19世纪末期英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在离大学城牛津13公里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座金碧辉煌、方圆20公里的豪华宫殿。这就是丘吉尔的诞生地——布伦内姆宫。现在,布伦内姆宫已经向游人开放。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客,是英国旅游名胜之一。许多游人慕名而  相似文献   

3.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个电视报道小组1月20日获许继续留在巴格达采访,其中包括记者彼得·阿内特。其他外国记者已于1月19日被伊拉克下令离开巴格达。(美联社1月20日电)失踪的英国记者布鲁斯·奇斯曼1月25日打电话给他在澳大利亚的父母说,他现在安然无恙,但无法离开伊拉克,因为他没有护照。奇斯曼原与《今日美国》报记者唐纳德·科克在巴格达拉西德饭店同居一室,他失踪后,科克以为他已去安曼,便把他放在房间里的护照带上,前往安曼找他去了。(路透社1月26日电)  相似文献   

4.
英国政府一再要求宽恕巴佐夫特 1990年3月10日,伊拉克一革命法庭以间谍罪判处英国《观察家报》记者法扎德·巴佐夫特死刑。巴佐夫特,31岁,其实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无国籍的伊朗人,在英国只有居留权。他实际上也不是《观察家报》的正式成员,而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只是近3年来主要为《观察家报》撰稿。1989年9月,他应伊拉克政府之邀访问巴格达,在采访巴格达南部一军事禁区后被捕。开车送他去该军事禁区的英国护  相似文献   

5.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有不少记者为了自己钟情的新闻事业而魂断底格里斯河畔。记者伤亡备忘录卡梅拉曼·保罗·莫兰,39岁,受聘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自由摄影记者。3月22日,他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控制区内的库尔马尔村采访时,遭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身亡。与他一同采访的澳大利亚记者埃里克·坎贝尔也受了伤。  相似文献   

6.
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的著名的专栏作家(1889-1974),写过约一千万字的文章。这是他关于记者写作的几段话。 一  相似文献   

7.
当八国联军对义和团大开杀戒的时候,36岁的意大利记者路易吉·巴尔齐尼(LuigiBarzini)跟随那支装备低劣、人数最少的意大利军队来到中国,报道他所经历的第一场战争。正是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他的名字开始为世界新闻界所关注,他的出色报道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8.
《北京档案》2001,(5):39
根据一位意大利作家的发现,贝尼托·墨索里尼是一名重婚犯.他把自己第一位妻子伊达·达尔塞尔和他们的儿子关入精神病院,"让他们销声匿迹".这个意大利独裁者命令他的法西斯爪牙毁掉自己与伊达的婚姻记录,尽管他在从政的最初时期曾靠伊达的资助创办了自己的报纸.  相似文献   

9.
杰克·伦敦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家,在美国作家中,若论作品在国外被翻译的数量和读者的广泛程度,几乎无人能够和他相比。他创作的《热爱生命》、《海狼》、《荒野的呼唤》等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篇章。杰克·伦敦的一生多姿多彩,有过做水手、淘金者和战地记者的不凡经历。日俄战争期间,他作为战地记者突破日本政府的重重阻挠,冒险北上,成为惟一接近战争最前沿的战地记者,在新闻史上留下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佳话。不甘平庸再度冒险1904年1月13日,杰克·伦敦在太平洋上度过了他的28岁生日。此刻,他所搭乘的“西伯利亚号”邮轮…  相似文献   

10.
海湾战争期间,巴格达城外某地,为英国《经济学家》、美国《村庄之声》周刊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从事战地报道的自由撰稿记者弗兰克·史密斯被蒙上双眼,带进一间黑屋。一名审讯者问史密斯,他的“真正职业”是什么,他回答:记者。审讯者说他撒谎,“把你同中央情报局的关系说出来。”  相似文献   

11.
张威 《新闻记者》2005,(10):46-4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是近代报道中国的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之一。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就功名。斯诺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书的基石。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报》的爱泼斯坦(Israel Epstern,1915 ̄2005),合众国际社的厄尔·利夫(Earl Leaf,1905 ̄1980)、美国《亚洲》杂志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 ̄1989)以及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1…  相似文献   

12.
1993年英国最高儿童图书奖——小聪明图书奖最近在伦敦隆重揭晓。该奖总奖额为1.4万英镑,也是国际上奖金最高的儿童图书奖。麦克尔·弗里曼创作的图画书《战争游戏》荣获该奖。此书描述了作者的四位叔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参军入伍到战场牺牲的经历。该书还获6—8岁年龄段图书奖,共获奖金1万英镑。另外两项奖是0—5岁年龄段图书奖,获奖作品是里塔·菲力蒲斯·米歇尔的《有色男孩》;9—11岁年龄段图书奖获得者是马维·亨利,作品是《聆听黑暗》。二者各获2000英镑奖金。  相似文献   

13.
名刊要览     
★暮年的比利·格拉罕姆美国《新闻周刊》时光流逝,美国温和福音派基督教著名的布道家比利·格雷厄姆已经步入暮年,87岁的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巅峰时期的讲道辉煌,以及和自艾森豪维尔以来历位美国总统的交往经历。不过他考虑天堂多于关注世俗,思考基督教的核心承诺多于关注转眼即逝的政治喧嚣。(8月14日)★巴格达日记:生活在地狱美国《时代》在全世界关注以黎战火的同时,伊拉克也悄悄滑入内战的深渊。作为一名曾20多次进入巴格达的记者,《时代》周刊的阿帕里希姆·戈什目睹了数不尽的人间悲剧。在他细致观察中,伊拉克人每天需要面对的是数不清…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7,(17):70-71
英国报纸出版业泰斗级人物,有“记者中的记者”之称的《每日电讯》前总编辑此尔·蒂德斯勋爵于8月17日在家中去世,享年94岁。蒂德斯勋爵在英国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记者,还是一位政治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出任过保守党内阁大臣。蒂德斯勋爵还参加过二战,曾经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是英国著名的战斗英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刘俊 《青年记者》2009,(15):87-88
马克·莫瑞迪斯(Mark Meredith),曾任英国路透社记者、《金融时报》国外新闻主编、欧洲新闻培训协会主席、英国龙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课程系主任等职,拥有30年的记者经历和18年的教师生涯。东西德国对峙期间他做过路透社驻西德记者,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时他是路透社驻布拉格记者,越南战争期间他被派驻越南。  相似文献   

16.
近年,一批年富力强的新闻工作者走上独挡一面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顽童·战士·“老总”》一文,是年方45岁的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张芬之的生平自述,他的自学成才的经历,对其他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7.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末这段所谓“记者的黄金时代”,美国报业巨头小詹姆斯·戈登·贝内特、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麾下各有一批名记者为其主子奔走鼓噪.詹姆斯·克里 尔 曼(JamesCreelman)不但是一位擅长报道战争和风云人物的名牌记者,而且先后效力于以上三大报业主,他更因采访西美战争以及同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特殊关系而名噪一时.今天,人们在评析“黄色新闻”这一新闻史上的特殊现象时,不能不提到  相似文献   

19.
华盛顿邮报的女总裁──凯瑟琳文达1963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总裁菲利浦·格雷厄姆自杀身亡,把该报总裁之位留给了他的妻子凯瑟琳·迈尔·格雷厄姆。当时,凯瑟琳已46岁,是4个孩子的母亲。凯瑟琳出身于名门望族,16岁时即着手进入记者生涯的准备,1963年...  相似文献   

20.
英国的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家威廉·梅茨讲:“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西方报纸、通讯社的领导都强调,一个记者在写一条新闻前,设计20条导语并不算多。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站住脚,许多西方新闻同行们在采写新闻时,也确实用心地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