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清江  凌寒 《西藏科技》2005,(10):18-20
区域经济有两种类型:经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调整区域布局和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其隐含前提是市场经济背景,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地方政府——市场关系.协调西藏内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这样一种新思路和与之相符的措施.未来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明确的区域战略为依据,逐步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同意安排解决各种标准经济经济区和问题区域的发展,优先开发和发展标准经济区,扶持和协调问题区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毛春莲 《科技风》2014,(7):271-271
农业科技园是新形势下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大致分为政府主办的农业科技园区、民营农业科技园区、都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农业园等几种类型。浙江秀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是江苏省十个省级重点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为载体、科技为支撑、农业旅游兼容、产加销配套、贸工农一体的多种经营新格局。为了加快创新发展,浙江秀城国家农业科技园需要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和加大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3.
余展翅 《科技风》2012,(23):264-26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只有把农业发展好才是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以破坏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来发展农业只是一种短暂不可取的行为,只有建立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坚持生态环保新理念,走生态农业发展之新路,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建立区域经济新模式,才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现状,它对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在区域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分析了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力,得出中国农业发展,全面实施生态农业才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研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发展,同时也给农业科研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原有的科研体制已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是推动农业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为农业科研注入活力,推动农业科研向前发展。创新给农业科研带来动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支撑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技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是我国科研活动的一大通病,而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显得更加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密切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才能在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促进新发展实践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科研、教学实用人才聚集优势,而只有推进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之作。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要求,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竞争定位"着力培育能够带动区域农业经济优势升级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7.
区域系统是国家系统的小系统。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出于大背景的经济发展战略考虑,甚至出现跨国的经济区域,如太平洋、东南亚、东北亚等等经济区。人们选择经济方向的标准是消耗劳动最少,获得产品最多。做为永恒产业的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这种区域特色尤其显著。农业生物的生态特性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情况,制约着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而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8.
巢湖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她像母亲一样滋孕着湖泊两岸的人民。目前巢湖正面临着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往的发展下去,能源资源将难以维续,生态环境将难以重负。  相似文献   

9.
肖潇 《中国科技纵横》2014,(18):280-280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的农业旅游形式单一模式老化,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国际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创意农业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一步融合和发展,对带动新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本文对创意农业的概念内涵进行研究探讨创意农业旅游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带动及其影响作用、指导发展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廖俊国 《资源科学》1995,17(6):68-72
西藏是我国的高寒农业区,也是世界农业地理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并从西藏农业生产特点出发,通过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枢纽-网络结构:区域发展的新组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自然要素禀赋第一本性和交通区位条件第二本性的支撑下,中国区域发展形成了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中心-腹地结构。然而,以信息化条件和人力资本为标志的第三本性涌现后,区域发展需要新思想和新模式的指导,枢纽-网络结构适应了这种需要。枢纽-网络结构承认第三本性,遵从区域机会公平的政治逻辑,反映自由发展的经济思想,在扁平化网络组织理论的影响下,重视区域领导力,形成面向整体的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协作的区域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天津自贸区")成立以来,其知识产权发展引发了业界极大关注。按照国家对于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和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天津自贸区地处环渤海、面向京津冀、辐射东北亚,作为北方首个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强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研发创新的试点区域,天津自贸区的产业重点势必向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集聚产品上转移,因此对知识产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多种研究途径,分析了天津自贸区的区域特色、知识产权特点及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赵长明 《科技风》2012,(24):111
大型灌区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繁荣农村经济的必要措施,对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建国后,灌区工程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灌区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随着经济等发展,长江流域的生态破坏严重。沿江工业密布,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量相当于黄河水量;大量物种消失,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而江豚正步其后尘;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干涸变"草原"……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流域的关键区域,分布有鄱阳湖、巢湖等重要湖泊生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区域非均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晓宁  辛岭 《资源科学》2020,42(9):1801-1815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对于中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极为不利。因此,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区域非均衡性问题,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质量效益现代化、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5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对中国2004—2017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制约因素。研究表明:①2004—2017年,全国以及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发展水平与提升速度差异明显。②各个子系统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贡献率及带动作用差异显著,导致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呈非均衡;③2004—2017年总体来看,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西部地区农业质量效益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北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可以看出,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来看:2004—2017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导致各区域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文章最后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宏  郝晋珉  郭力娜  高红梅 《资源科学》2010,32(11):2145-2151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要素与产出的空间集聚状况,并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构建其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黄淮海地区产业发展经济投入和产出而言,该地区人口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比较分散性;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和基础承载属性,土地空间配置的分散性必然导致其它生产要素不能按照最优方式进行配置,进而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低效性。鉴于国外发展经验和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该区域非农经济建设进入大力发展大都市圈与都市带相结合的网状聚集发展阶段。依据点轴发展理论及黄淮海地区各市非农社会经济建设竞争力和主要交通状况分析,区域非农产业和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两横三纵四心"集聚发展模式,其它地区为农业生产和农地生态保护集聚发展区。本文构建黄淮海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的实质就是为了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经济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和缓解当前土地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7.
张炜  曾晓强 《软科学》1990,4(2):17-20
<正> 一当代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即现代产业部门(工业)和传统产业(农业)部门并存,并且在区域发展中各自为阵,产业发展缺乏紧密联系,不能以现代产业技术迅速推动传统产业技术革命。现代的工业技术和落后的传统农业技术并存使西部区域经济结构具有封闭性的超稳态特征。在这种封闭性的区域二元结构中,资源的配置效益低下,资  相似文献   

18.
何艳秋  戴小文 《资源科学》2016,38(9):1780-1790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由西向东减弱,农业经济结构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东部最强,中部最弱,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西部最强,中部最弱。研究结果可对中国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农业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抛弃旧的发展观,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发展多种类型的可持续农业,对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应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途径。同时,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20.
依托区域深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底蕴,环巢湖体育旅游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要进一步提升环巢湖体育旅游地吸引力、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还需要从游客对环巢湖旅游地认知调查出发,紧扣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结合体育文化特点,建立完善旅游地形象识别系统,创新宣传推广方式,不断提高从业者素质,搭建营销体系,丰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