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特征与实践途径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打造智慧生态的数字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宽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助推高校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全视野育人”“强化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全方法育人”“提升思政课程的师资水平,实现全目标育人”,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2)数字信息来源的碎化特征、数字知识传播的多元特征、数字教学体验的自主特征、数字交流表达的感性特征、数字资源生产的活化特征与数字反馈评价的精准特征,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特征。(3)健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树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精准理念、培育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提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准入门槛和完善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理念和价值诉求与“善治”高度契合,以实现“善治”作为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的逻辑起点,提出数字技术具有为研究生教育治理“赋智”“赋权”“赋能”“赋信”等“应然”效用。但“实然”状态下,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存在工具理性僭越下价值理性难彰显、数字治理过程中制度保障难到位、技术系统限制下协同效应难发挥、多元冲突影响下治理效能难释放等现实困境。从“实然”到“应然”,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应回归“价值理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夯实“数字底座”,增强数字治理的内生动力;破解“碎片问题”,提升数字治理的整体效能;加强“双轨规制”,推进数字治理的体制改革,以此构建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3.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显著特征,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构建我国数字教育生态的重要基座。该文梳理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其具有基础服务、公共服务、智能服务等互联网平台型生态的基本特性,针对国家平台如何赋能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构建了“资源赋能、数据赋能、连接赋能、技术赋能”四重赋能模型,分析了其运行机理,并在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创生、数字化能力培育、应用创新、管理者角色转换、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促进国家平台与区域教育数字化的协同发展,实现“平台共用、资源共建、生态共治、价值共创”的数字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器”对人类实现全时空伴随包围,教育场中的人已身入数智时代。职业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构建以数“赋慧”,以智“赋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智慧型技能人才。基于大成智慧学的理念,借助新兴技术构建职业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采用准实验研究法检验该模式的实践效果。研究发现,基于数智技术、以赋慧为特性而设计构建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满意度、促进智慧发展等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了“赋能赋慧”,为数智时代新兴技术与职业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武学 《四川教育》2023,(23):21-2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依托各级各类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创新开展空间应用,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实现“人人有空间”到“人人用空间”。网络学习空间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数字资源、信息服务、海量数据融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将网络学习空间融入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努力构建智慧教育应用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6.
为每个学生提供其需要的、适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研究正转向如何实现技术赋能下“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立足于差异教学理念,依托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学困生增多”“辍学率居高不下”“择校热”等社会现象,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多元评价三方面进行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差异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并在各行各业得到深入广泛应用。在数字技术赋能和数字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由于数字技术的加持和赋能,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数字化具有了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和泛在化这样的新特征,实现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了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教育数字化需要采用新的发展策略。未来的基础教育数字化需要健全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应用智慧教育平台、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保障网络与信息数据的安全、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从而发挥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优势,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助力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正>用二次函数计算自己的投篮抛物线轨迹、英语课上也能发弹幕做数字作业、“课间10分钟”用操场大屏幕采集的运动数据进行比赛、教师亲手做出自己的数字化应用……从筑牢“数字基座”到启用“三个助手”,从建设智慧校园到打造元宇宙应用场景,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通过持续建设30所数字化赋能示范校以及200余所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在一场场教育变革中,从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环境、教学应用、数据治理、师生数据素养提升等方面发力,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大力推进数字化赋能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也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TOE架构,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分析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为研究生教育组织从“有边界”走向“无边界”、研究生课程教学从统一标准走向个性定制、学科建设从跟跑产业走向领跑产业、研究生教育治理从“垂直化”走向“网格化”。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要通过凝聚数字化共识、培养数字化人才、聚焦数字化治理、创新数字化评价,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赋魂“”强基”“固本”“健体”。  相似文献   

10.
当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教育已进入了数据智能化时代[1]。智慧课堂正以“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的智能高效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着当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样态。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智慧课堂”技术赋能优势,真正做到智慧学习,高效学习,则需要一线教师深耕“智慧课堂”,在实践中探究出与文言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应用策略。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为例,探究“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文言文教学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转型是国际中文教育应对科技和教育双重变革的优选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使命,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于变局中开新局。鉴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指出技术“重塑”作用的四项表征:重构智慧教育的生态体系、形成互惠共生的人机关系、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能效、培养中文师生的数字素养。其次,文章勾勒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认为高质量发展在生态、服务、资源和目标四个维度呈现出以韧性和弹性为外化表现、以差异和个性为内在旨归、以开放和公平为价值逻辑、以启智和育能为禀性追求的样态。再次,文章剖析了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筑强教育生态、提供适需服务、有效配置资源、培育新型人才。最后,文章从国际中文教育全局和“三教”出发,提出了强化教育治理、变革教学形态、夯实数字基座和提升数字素养四条实施路径,以期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创变。  相似文献   

12.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22,(Z3):60-61
<正>复旦大学“一厅N平台”的“一网通办”精细化管理系统,上海交通大学“交我算”平台研制数字基座、建设云上教学实践实验室,同济大学5G+AI “三全育人”智慧教育新模式,华东师范大学的“云萦丽娃” 3D数字校园,上海大学打造的“AI+教育”应用场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虚拟联动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卢湾一中心小学通过无感知物联网等技术建设的未来智慧校园,卢湾高级中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创新实验室,延安初级中学的AI赋能学校体育素养评价机制,闸北第八中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徐汇区科技幼儿园数字技术支持的幼儿主题探究,闵行区爱博果果幼儿园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的智慧幼儿园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杨辉 《上海教育》2024,(10):36-37
<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出现,教育装备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赋能,推动育人方式、教育治理方式、教与学方式等系统性变革,成为“装备育人”的时代命题。近日,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2024中国国际教育装备(上海)博览会教育装备论坛顺利举行。论坛以“数智赋能·创新培育”为主题,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的创新与变革,共同感受数智赋能的教育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类型,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助力,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基,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赋能。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以数字技术“驱动”专业建设范式变革,以数字资源“武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树立与教育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搭建智慧化专业教育服务平台,建立“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专业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数字化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实现智慧校园转型升级是教育新基建通往学校的“最后一公里”。文章梳理了基建演进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演进过程中所蕴含的技术思维变化,阐述了体现新技术思维的教育新基建所呈现的万物智联、数据智算、高速智享、普惠智推等新特征是智慧校园转型升级的现实契机与可能条件。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智慧校园的智基体系、智纽体系、智用体系、智盾体系出发,揭示教育新基建赋能智慧校园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并厘清智慧校园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旧”与“新”、“建”与“用”、“堵”与“疏”三对关系,以此论述智慧校园转型升级的可为路径,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工智能与学生作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作业数据的全流程记录,为推动“双减”落地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作为“双减”重要一环,充分发挥数据在作业减负中的作用也是落实“双减”的必然要求。研究从作业数据视角出发,通过聚焦数据赋能作业减负的实践案例,旨在厘清数据赋能作业减负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向。研究发现,数据驱动的作业设计层次更具差异性、完成过程更为可视化、学情反馈更富效率,但仍面临如何实现减负增效、兼顾个性需求及满足精准需要的现实困境。就如何进一步发挥数据在作业减负中的作用,还需从深挖学习过程数据、扩展数据使用主体、发挥教师数据智慧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蒋铭国 《江西教育》2023,(15):20-21
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飞速更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智慧作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数字产业化的具体体现。“智慧作业”通过互联网、基于大数据、应用新技术打造教育新生态,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智慧作业”是基于“赣教云”平台,指向学生发展的新样态,那么“名师课堂”则是指向教师成长的时空对话。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两条腿”,数字经济背景下“赣教云”平台能够为教育充分赋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数字化已经进入纵深发展期,呈现全方位协同改革、全要素质量提升、全程化强力驱动、全员化深度参与等新特点。“数据充分赋能”是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于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最新指示,是教育数字化战略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数据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承担“加速器”“润滑剂”“仪表盘”的重要作用。数据充分赋能强调数据在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全流程赋能、全要素赋能、全场景赋能、全业务赋能,实现对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形式、服务形式及治理形式等的模式和流程再造。就内在逻辑而言,数据充分赋能是基于数据环路充分激发数据活力与价值,实现对个体、学校、教育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价值层赋能、行动层赋能以及绩效层赋能,形成“知道—行动—评估”的数据赋能链条。就实践路向而言,为推进数据充分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包括建设全国一体化教育大数据中心,优化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统筹推进教育数据应用绩效评估,加快建立教育数据要素交易机制,以及着力推进教育数据应用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9.
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掀起了各行各业的深刻改变。高职教育应抢抓“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产业生态中的链接与赋能功能,以“数字技术+商科教育”为切入点,构建“新商科”教育体系,用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商科”教育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师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培养“超越信息技术的适应型专家教师”为发展目标,以“多元协同”为发展战略,以“全面发展”为发展宗旨,体现出“四能”特点的目标能力化、“五教”特点的内容实践化以及教育过程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借鉴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分析发现,以数字技术嵌入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结构创新为逻辑进路、以重塑教师教育发展新环境为价值旨归是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从发展角度看,实现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构建教师教育数字资源体系、加强数字教育环境建设以及构建数字化循证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