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洁  王春燕 《早期教育》2013,(11):10-13
“生活世界”理论以人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亲身体验为存在方式,以交互共同体为内在需求。然而,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制度化生活”将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儿童主体地位的失落、儿童体验过程的缺失、师幼交互共同体的破坏,是班级“制度化生活”与儿童生活世界疏离的主要表现。只有规则与制度呈现灵活化、个别化、内需化,教师发挥引导、辅助、鼓励的作用,师幼关系中充满平等、信任和理解,才能使得儿童的“生活世界”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规定着班级的社会职能。在促进班级“日常生活”向“公共生活”转型的意义上,公共性构成班级建设的重要取向。作为特定实践领域,班级生活的日常结构交织着组织化的集体生活、疏离化的个体生活和亲密化的共同生活三种样态,其中公共生活可看作诞生于其中并且嵌入其间的一种潜在样态。班级生活的公共建设需要凸显三个实践标准,分别是复合的平等性、有限的公开性和流动的共同性。同时,班级生活的公共性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应进一步关注公共理论与日常实践的交互关联、明确班级建设的教育立场、赋予儿童参与公共行动的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是师生之间发生面对面互动的场所,班级建设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习做人”“热爱生活”。班级建设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努力实现这一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结合学校生活教育特色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特点,积极开展生活教育视域下“同伴互动”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的专题研究。通过健全组织、强化培训,探究规律、构建模型,学科融合、家校联合等方面的深入探索,以及展现“从儿童出发”的基本主旨,同伴教育的影响与价值,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生长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推动“同伴互动”专题研究,形成“同伴互动”学习策略,实现“同伴互动”协同发展,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以及形塑道德与法治学习新样态。  相似文献   

5.
同伴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同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成人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拒绝。就这一类儿童而言,他们的班级同伴关系大致有对立的同伴关系、疏远的同伴关系、矛盾的同伴关系三种,且在交往对象、范围、同伴的组成,以及彼此间的影响上都与非学业不良儿童有着差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了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燕萍 《江苏教育》2023,(21):16-17
班级制度保障班级的有序运行,建章立制是学生社会性情感形成和社会性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建章立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了解规则的本质不在于约束,而在于维护公共生活,从而由“任性的自由”走向“约定的自由”,与他人更好地共同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基本单元载体,班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立足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从“生活即教育”、情感为媒介、抓自我管理、导班级舆论、树班级文化、教育和感化违纪学生等方面,总结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智慧学习空间中,新技术推动了课程知识的变革,促使课程话语的革新,使其具有“可视化”的符号表征、“智慧化”的协同交互,以及“情智交融”的意义生成等特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课程话语却出现了符号表征的“非儿童化”、对话交往的“去主体性”、意义表达的“工具性”等现象。鉴于此,需要从权威控制走向互动对话,再构课程话语的科学化符号表征;从主客体二元对立走向主体间性,再构课程话语主体的交互利益;从静态到动态,再构课程话语的情智交融。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小学班级生活是一个独特的教育实践领域,其固有的"团体格局式"的建制方式、班级生活主体的互动生成性以及传统"班干部"与"班级主题活动"的当代变革,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然而,在当代,班级日常生活所固有的重复性、既定性和传统班级生活的时代不适应性等现象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因而我们应自觉地重视和开发班级生活的积极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班级是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微观环境之一,良好的班级生态系统可以促进个体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班级生态系统下的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然而,对于班级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特征,以及何种形态下的班级生态系统有利于学生的学校适应等问题目前尚缺乏系统梳理。本文首先阐述班级生态系统中同伴生态系统、师生互动系统的内涵、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其次,评述同伴生态系统、师生互动系统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的影响;最后,分析班级生态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本文以整合的视角,试图探讨班级生态系统对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的独特影响,从班级生态学的角度,为指导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采用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知识问卷(Zeman,1996)和家庭情绪表达问卷(Cassidy,1995),考察了118名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家庭情绪表达与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同伴在场和单独时,儿童在父亲和母亲在场时对生气的表达更多;父亲和母亲对儿童情绪表达的理解性要好于同伴。相比生气和伤心,父亲、母亲和同伴对儿童表达疼痛的接受性更高;男生和女生都对生气的表达最多;三种情绪最常见的表达理由是情绪最小化;生气和伤心最多的表达方式是言语表达,疼痛最多的表达方式是行为-活动。母亲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表达可能性;母亲的积极情绪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表达理解性。  相似文献   

12.
张利 《广西教育》2012,(27):27-28
分析学业不良儿童的班级同伴关系的类型、特点,探讨班级同伴关系对学业不良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及心理机制,进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班级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坚守儿童立场和课程视角。教师可以通过“重构阅读空间的开放性”“促进阅读品质的深刻性”“提升阅读课程的综合性”等策略,让阅读成为幼儿的生活方式,让幼儿园班级图书馆发挥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学业不良儿童的班级同伴关系的类型、特点,探讨班级同伴关系对学业不良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及心理机制,进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审议是通过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商议并做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伙伴课程”以“大家一起玩”为核心理念,以幼儿经验的联系与延续为线索,以幼儿与同伴的共同生活为基本形式,“伙伴”是课程主体。伙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关注儿童需求,关注课程价值,关注教师发展,充分以“儿童为本”,注重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做“实”班级课程审议,做“强”年级组课程审议,做“专”园级课程审议,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16.
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适逢“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一年级儿童的入学适应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列举了两名不同家庭背景的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案例,从指导家庭教育、建立亲密师生关系、建立规则意识、自信心培养四个方面,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阐述了在幼小衔接期儿童入学适应性教育方面可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并结合案例给出了教育思考。  相似文献   

17.
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具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的生活共同体,它需要充满机智灵活应变的教师。美国班级管理中的“行为窗”这一创造性设计,符合教育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特点,它明确了儿童行为问题的归属(是谁出了问题),提供了实用的管理技能,为我们审视班级行为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对儿童而言,规则不是“教”会的,也不应仅仅是被“练”会的,对规则的感受、理解、尊重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原型。规则教育中协商机制的引入,为儿童的旧经验与新经验的融合提供一个空间,儿童可以聆听、能够表达,认知自我、感受他者,比较、协调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在不断地认同或冲突中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班级制度下,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环境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环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班级之中。为了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班级环境,必须构建“我—你”新型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营造安全、自由的班级社会气氛;建设创造性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0.
新的研究发现,班级状况是影响儿童生活、学习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因素,因此,班级是本研究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基本点。教师对儿童活动的安排、教师行为、幼儿行为、师幼互动等,都是在班级层面发生的,它们都是本次评价的过程性变量;而“班级状况”考察的则是物质环境与材料、日常生活条件与规定、课程形态、评价方式等结构性的变量因素。其考察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建筑与设备这部分主要考察幼儿所在班级可使用的活动室面积、户外活动场所的面积及使用的频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