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学校记忆     
狭义的学校记忆指的是某一具体学校全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组织性、社会性、文化性、共有性和教育性.教育性是学校记忆相对于其他记忆的本质特征.学校记忆与学校历史、文化和知识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记忆是“隐形学校”,是维系学校的纽带、教书育人的资源、文化建构的基石和学校发展的力源.学校记忆对学校教育既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智能始于语言,人工智能始于文字,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是发明了教育,智能植根于教育,教育让人类智能的发展从“现在进行时”变为“现在完成时”。智能机器里的物质和能量是物理层面的真实存在,结构和时间是认知层面的抽象思维。结构和时间寄生在物质和能量上,构成硬构体;机器里的信息是大量的软构体,体现了精神世界可以寄生在硬构体或者其他软构体之上,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可自举和自我复用,始终至少存在下一个时间周期,使得机器能再去“想”,其秩序显示出维持自身思维和产生有序事件的能力。人的思维和机器的思维在数学上是同构的,在物理上是同源的,靠能量支撑,赖负熵为生。智能机器的诞生冲击教育的全方位、全要素,从教“书”,演进到教“学”,再进一步演进到教“育”,从如何拥有知识,演进到如何使用知识,进而演进到如何创造知识。智能时代教育的精髓是培育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思维的核心是抽象、联想和交互,机器亦然。机器用软构体延伸和拓展了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机器可以暴力思维,人和机器互教互学,优势互补,形成迭代的智能。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全人类的面前,读书改变一个人,教育改变全人类,让我们迎接这场学习的...  相似文献   

3.
党史记忆依托同质性的“情感黏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与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是基于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汇聚.研究以“记忆之场”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记忆情感场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党史“记忆之场”的情感养成过程.党史记忆的场域经由不断宣传、组织、动员,唤醒、激活了过去的党史文化,并且在历史传统、当下目标与未来展望的叙事体系中被赋予与时代吻合的政治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建构,以“政党—国家—民族”进阶链式补充了革命文化的集体记忆,昭示着国民深厚的政治信仰与政治认同,对于国家民族政治共同体建构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校记忆是学校教育参与者围绕学校这一记忆之场形成的所有记忆,其中由学校构建的文化记忆,以其物化的承载形式,确保了其在参与者记忆中存在的系统性和长时性.系统地建构学校记忆,有助于保障教育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社会公众对学校和教育形成良好感知、受教育者家国情怀与爱校情谊的确立,以及个体记忆的丰富.教育者可以从强化场馆等承载的...  相似文献   

5.
王飞 《教育导刊》2023,(10):16-22
新时代中国式乡愁超越了传统乡愁局限于乡愁主体思乡情绪的狭隘范畴,纠正了西方式乡愁的“乌托邦”幻想,上升为集精神救赎、家国情怀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载体为一体的“文化符号”。在国家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乡愁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学校教育“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即构建乡愁的学校“记忆之场”,拓宽学校乡愁教育的场域;建构乡愁落实的学校“社会框架”,拓展乡愁教育的范畴;以及发挥乡愁接续过去、现在和将来断裂的学校“时间轴”功能,恢复学校教育时间的本真,促进学生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6.
政治记忆是集体记忆中具有政治属性的特殊部分,它传递着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有着特定的政治目标。政治记忆有着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功能,这些认同功能的实现贯穿政治记忆唤醒、重构和刻写的全过程。政治记忆的激活和刻写必须借助文字、图像、仪式、空间和文化等载体。当前,政治记忆面临着虚无化、遗忘化和娱乐化等风险。要通过“记忆之场”建构、影像呈现、仪式展演、故事叙事、个体化书写等来激活和刻写政治记忆,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7.
一、物理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为了更有效地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功能:1.知识智能的强化功能。传授基础知识、开发智能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要落实并非易事。学生学习的每一认知活动,无不受到情感的制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多种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像丰富、理解深刻、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情感材料,在教学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愉快的体验。2.思想教育的催化…  相似文献   

8.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催生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智能机器从知识生产的辅助者进化为与人类并驾齐驱的“新生产者”。智能机器对割裂的学科知识进行跨界跨域整合,凭借一维的语言打通和聚合各种形态的知识,知识第一次以“非人”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观,摒弃知识只能“由人”来生产的理念,树立一种知识必须“为人”而生产的新理念。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生产方式,为了人的发展、以人的方式生产知识,而不是以机器为目的、以机器的方式生产知识。知识的机器生产模式对人类的知识产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对于知识生产机器的驾驭能力要与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同步成长。教育中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人的再生产,智能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要素将参与到人的再生产流程之中。知识的机器生产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新隐喻,启示我们从机器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记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每个社会和时代都借助文化记忆的凝聚力维系身份认同。学校仪式是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在存储文化传统、强化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引导正确的文化行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现实情景中,学校仪式出现外表形式化、内容空泛化、价值导向媚俗化等问题,表明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彰显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价值,遵循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逻辑,并对学校仪式进行动态重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并没有硬性指标,小学教育则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具体要求,且这些要求往往被某些学校放大,除规定课程以外的课外读物的知识性内容也被要求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若进行记忆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单纯的记忆训练如速记训练、无意义识记等记忆训练方法在小学教育中难以实施。事实上,大多数教育者都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如今的儿童要学习和掌握如此繁杂的知识,若像学习机似的依靠模仿和强化只能使学生知识的掌握发生量的变化,而产生质的飞跃就比较困难。因此.即使进入小学阶段也应给记忆训练留有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论体验式学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因应学习的时代要求而变化,但直接经验与反思是其不变特征;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更多地涉及情节记忆、情绪记忆、默会知识、实用智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决定性;根据学习目标、内容、过程的差异,可把体验式学习分为认知体验式学习、情感体验式学习、行为体验式学习三类;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运用体验式学习,教师应重点把握经验构筑和学习反思两个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记忆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发明的关键,所以也可以说记忆是智力的基础。记忆标志着人的智能、生命和经验。好的记忆固然与天赋能力有关,但良好的记忆也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培养来获得。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本质,不是要学生“分秒必争”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通过教育,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让人格更健康和完善。对于过往强调知识记忆的教育,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其对健全人格晦破坏力,可是,只是因为单一的成功模式一一考出好成绩,上到好学校,进入好大学——人们一直屈服于应试教育的威势,联系孩子与老师、父母的,似乎只是“分数情”——分数高就是乖孩子、好孩子。试问,“超女”出现之前的教育,让多少孩子还保存着对纯真年代的温暖记忆?  相似文献   

15.
教育领域中曾经盛行“仓库理论”。该理论认为“脑子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道的事实越多,知识收集得越多,则越有学问。因此“仓库理论”十分重视记忆,因为记忆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法。中国崇尚“博闻”,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然而,这种“多识”的“仓库型”人才,却难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增长的局面。对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智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所谓智能教…  相似文献   

16.
所谓记忆,就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脑积累经验的表现。”(章志光语)从人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指向未来,使人的心理成为一个连续的、发展的整体。有了记忆与表象这个桥梁,感知才得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情感与意志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心理才能逐步形成。没有记忆的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状态,没有记忆这一智慧宝库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就不可能产生在此基础上的联想、类比、概括等各种思维,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力了。所以记忆是“心理发展与智慧发展的奠基石”。就人的实践活动而言,任何一项实践活动均离不开记忆。因为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熟练知识是从事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离开了记忆就无法积累与发展知识经验,也无法掌握各方面的技能与技巧。正所谓“前  相似文献   

17.
学校的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应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把“学会做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德育工作者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纪律、学习的教育外,更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彼此关爱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中和实践体验中不断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任务,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也是德育的主渠道,通过“礼仪教育”“情感渗透”“法制教育”“激励教育”等手段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9.
孙颖 《现代语文》2010,(8):158-15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无疑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教育的素材。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语文中的诗歌常被看作无足轻重的一种文体。很多教师观念和方法仅仅着眼于重要的词句和纯知识记忆上,抽去了诗歌极具价值的情感精神的内涵,轻视了它可以铸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优化学生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作用,抛弃了诗歌中洋溢着的可供滋养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伟岸理想、坚执意志、磅礴激情以及清纯甜美、纤柔婉约的情感经验等丰厚的内涵。最终导致诗歌教学被削弱,诗教功能被漠视,未能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丰富的情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记忆理论为考察学校仪式提供了历时性的维度.基于文化记忆视角对学校仪式进行考察,发现学校仪式能够稳固而鲜活地存储久远的学校记忆,在社会和时间双重层面建构身份认同,且具有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力.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历时性功能,需要深入挖掘学校仪式中可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记忆,重视学校仪式象征意义体系的固化、呈现与传播,运用学校仪式对文化传统进行教育导向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