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art1好书1.《目送》龙应台著龙应台是台湾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及作家。《目送》收录了龙应台74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和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  相似文献   

2.
龙应台凭借犀利的文风被誉为华人文化圈"最有力的一支笔",但她不只是一个敢说敢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龙应台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有温柔,也有深情,乃至脆弱。但是不管她的创作视野如何转换,龙应台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没有改变,她始终坚持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在变与不变之间,龙应台完成了从年轻时的略为莽撞向着成熟笃定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3.
另一种交流     
韦秀红 《广西教育》2012,(44):68-68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龙应台说,在安德烈十四岁时,她离开欧洲前往台北就职,等她卸任回N)L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于是,有了这本书信集。  相似文献   

4.
<正>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相似文献   

5.
编辑荐书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作家的龙应台均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此书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来表现母爱,且文字  相似文献   

6.
龙应台是驰名海内外的台湾作家。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龙应台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环境对其写作的刺激与她特有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郝云峰 《文教资料》2008,(23):35-37
自1984年登上文坛以来,龙应台多次成为文化界的焦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立、自由的文化态度使其总是走在时代思想的前沿,引领着社会批评的潮流.本文着重龙应台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从<野火集>、<美丽的权利>等作家文本出发,解读龙应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王治国 《教育文汇》2014,(22):34-35
二十多年前读小学时,龙应台的名字,就烙进了我的脑海,虽然“他”那犀利的文字我不大能读懂。当时,我觉得号称“龙卷风”的龙应台是一名伟丈夫,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大男子汉呢!  相似文献   

9.
关于这本书,不同的人可以择取不同的欣赏角度。比如,煽情的书评人读出:这本书是"21世纪的《背影》,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又比如,龙应台的研究者读出:龙应台的文字,"横眉  相似文献   

10.
仇小梅 《文教资料》2007,(18):70-72
龙应台是身跨欧洲、中国两岸三地文化圈的知名作家,曾游学西洋二十余年,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浸润。西方文化因子诸如文艺理论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哲学思想以及民主理念等,都反映在龙应台的创作风格、创作思维、创作方法与创作观念中。对西方文化因子的接受,并将中西文化有效地沟通融合,也使龙应台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个案。因此,对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12.
1999年,龙应台应马英九之邀,离开旅居十多年的德国,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而她的两个儿子依然生活在德国。晚上回家,龙应台只能靠打电话来关心孩子。  相似文献   

13.
充满勇气和锐气的龙应台的小说批评,不仅为台湾文坛献上一束带刺的玫瑰,同时也向评论家抛出了一块厚重的“砖”。但李敖对龙应台用心营造起来的“野火”式文明不屑一顾,他认为这是属于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文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继承了龙氏早期的“野火”风格,给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场面宏伟、情节复杂的“流民图”。李敖却认为龙应台用各种手法为国民党的失败辩护,把国民党的“残山剩水”美化为“大江大海”。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龙应台散文集《目送》的争议,论述其亲情叙事的正价值;以其经典之作《目送》作为管窥途径,论说细节拼贴构成“描述型”文本形态、诗情沉着于叙事的抒情方式以及“小感触”升华为哲理性思考这三方面,是龙应台艺术散文的主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吴航海 《福建教育》2010,(7):122-123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在这本书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相似文献   

16.
在成长的岁月中,在图书馆一隅,总有那么一类书在缄默地等待与你相逢,细心的少年展开它,便可以透过它认识整个世界。《目送》就属于这一类书,它看上去是极清雅的一小册,扉页上仅印着"目送"和作者龙应台的名字,没有任何花哨噱头。谈到龙应台,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台湾著名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她出版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从《野火集》开始,龙应台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的文章风格便为其赢得了巨  相似文献   

17.
龙应台的创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多向度的思维方式,阔大的气魄与知性的深刻;在传统与现代冲突中,运用现代观念,反思社会历史文化,表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命体验;龙应台的创作走向大众的越力在于独立思考、坦诚直言的勇气,与读者保持亲切对话的关系及质朴、灵转而幽默的语言风格。龙应台的创作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也是"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是龙应台在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病,兄弟的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远去等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相似文献   

19.
龙应台,台湾的一支笔,犀利的笔。对国家,她一腔热忱。对时事,她比一般人敢说敢做。在当今社会,她用文字来暖人心,用怒吼来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知道龙应台是在电视新闻中,听着新闻播报员口中的她,我想当然地以为这个人是个男的,没有任何怀疑。  相似文献   

20.
<正>龙应台的文字就像刺破平静水面的冰山,虽然只窥见一角,可就是这一角,就能让我们了解到这水面之下,其实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冰山。其实,大多数人会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不关心国际格局变化,总觉得即使有所谓的"关心",也不能改变什么,无良的商贩依旧在制造"毒奶粉",工厂依旧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界,贪官依旧横行。而我们宁愿闭上眼睛,堵上耳朵,假装还自己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直到龙应台告诉我们:你,就是因为你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