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平故关村炎帝行宫所祭祀的神灵是我们华夏文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而庙中戏台名为“演奇楼”,对乡村神庙演剧活动及戏剧艺术的发展,曾经起过引导作用,也为今日的中国古代剧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2.
《文山学院学报》2016,(2):50-52
在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形态、功能与观演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广西北路壮剧从说唱到演剧的转变,力求为学术界关于中国戏剧发生学的探讨和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因统治者的屡次禁令,明代南戏在城市的公开化、大众化的演剧活动遭到抑制,转而以私人化的家宅演剧为主。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它的活动逐渐深入城市的各个阶层,遍及藩府、士夫华堂和民院私宅。与明末较为成熟的堂会家宅演剧相比,此期南戏的家宅演剧无疑尚处起步阶段,多以全本戏的演出为主,还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演出程序和观演习俗。只有演剧与市场需求充分挂钩,才能促进家宅演剧体制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中华剧艺社的联演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中中华剧艺社的名义进行演出;另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这些剧团的名义演出;还有一种是以中华剧艺社和其它剧团共同的名义演出。联合学生演剧,把联演推向了高潮。联演制保证了舞台演出的水平,团结了大批进步的戏剧工作者,推动了战时话剧运动的蓬勃兴起。  相似文献   

5.
校园戏剧指以在校学生为主导的演剧活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和中国近代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本文从校园戏剧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入手,对中国大陆80年代以后关于校园戏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特点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6.
1932—1937牟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运动无疑是演剧大众化的杰出代表。由熊佛西主持的这一农民戏剧运动不仅强有力地回应了左翼戏剧界“演剧的大众化”的呼号,而且以其标举的“新式演剧法”,深刻地表达了对业已成形的演剧模式及其代表的不平等社会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舞台假定性是新时期话剧演剧的重要美学原则.戏剧家在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的探索与变革,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国话剧舞台斯坦尼体系独尊的局面,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创造更为绚丽多彩.而如何处理舞台假定性与戏剧传统,尤其是舞台假定性与戏剧精神的关系,新时期话剧演剧也给人们留下了必须认真思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演剧艺术-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和演出市场的萎缩.随着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戏曲原有的功能价值体系也在发生变化.经济因素的介入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面对新兴的观众阶层和观众心理的多维变化,戏曲艺术和戏曲演出应适应当下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适"度"地改变其演剧形式在基本保持民族演剧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应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编、创、演的具体运作.民族传统演剧艺术产业化是摆脱"戏曲危机"的现实选择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莆仙戏的调研分析,指出莆仙戏传统剧目反映科举文化价值取向;舞台艺术以兴化方言、乐舞为基础;演出活动以赛社演剧为主。揭示了莆仙戏剧种独具特色是莆仙历史传统观念和宗教民俗的长期熏陶和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大量一手的文献资料,重点分析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巨大影响。艺术家们努力使之融入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实践之中,这对于中国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国现代话剧是如何在继承本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之上,以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积极吸收外来戏剧文化的优秀成果而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正>科普剧(science popularization drama)即科学互动表演剧,是一种新兴的、独特的科普形式,是教育戏剧的一种。作为一种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戏剧活动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实现。这一活动的展开必须要符合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同时又必须符合科普的要求,即要以原理简单、现象明显的科学实验为基础,配以相应的剧情,付之以科普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对明清堂会演剧的开场吉利戏及正戏演出的分析,认为堂会演剧具有仪式性戏剧的特点,堂会演剧的仪式特征正是驱邪纳福等民俗心理的反应。堂会演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种族生存与发展本能的文化需求,也体现出了古代戏曲演出方式与民族生存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明中后期,北京的戏剧文化颇具规模,且有不同特点。宫廷演剧较以前有较大发展,机构更变,人员扩大,北曲与南曲并存。民间演剧极为活跃。昆腔自中期传入京城后,在后期盛行一时。整个京城的戏剧在逐渐由南北并行向南长北消的趋势演变。同时,剧本的刊刻与收藏也颇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确定戏剧的形成时间 ,既是戏剧史研究的基本课题 ,又是戏剧观念研究的历史起点。本文首先从理论确认和事实印证两个方面 ,论证“戏剧形成于唐代”说 ,即中国戏曲形成于唐代。其次分析唐代人们的戏剧意识。伴随戏剧的产生 ,戏剧观念开始萌芽。唐代人们产生了雏形的戏剧意识 :初步认识了戏剧文体并予以分类 ;体验戏剧的“悲感”与“乐感” ;用道德评价戏剧 ;借助诗文讽谏说构建戏剧讽谏说。唐代人的戏剧意识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思想。  相似文献   

15.
戏剧是假定的艺术,假定性是戏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备要素。假定性是戏剧艺术的共性。演员扮演角色是戏剧艺术中最根本的假定。它们通过观演双方共同约定,使戏剧的假定成为了可能。正是戏剧假定性才赋予了戏剧的戏剧性,离开了假定性,戏剧不能称之为戏剧,戏剧也就失去了戏剧性。对于戏剧艺术而言,假定性是戏剧存在的前提,缺了它,戏剧就会丧失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第l卷《选择厄,共21分)一、《‘分.每小瓜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2题。: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概括出其特点,即:动作舞用化,语首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不求将人生扭上舞台,但专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摄上舞台去演.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假戏真做。也可说中国京剧宁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惫义了。主民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电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文实人生之…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陈毅市长〉选场》一课 ,按照演绎法教学 ,一般是先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 ,然后再学习课文 ,这样学生往往表现得毫无兴趣。剧本是为表演而作的 ,若避开平常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 ,这样授课就会简单而有趣。学生在演剧、观剧中切身感受悬念迭起、精彩纷呈的戏剧冲突 ,进而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程序】一、在表演中体验戏剧冲突 ,并初步欣赏语言。二、在比较中分辨话剧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演剧、观剧——理解剧情和戏剧冲突。教学过程 :一、舞台设置把教室布置成临时舞台 :一张…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人们偏重利用上海《申报》的演剧材料来研究20世纪早期的演剧面貌,对北京《顺天时报》上的演剧材料利用不够。笔者调查了1919年梅兰芳访日前《顺天时报》所刊登的与梅兰芳访问演出相关的所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近代大众传媒作为新型的戏剧传播途径,对于推动梅兰芳的首次访日公演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初江南文人剧坛观演剧活动颇为兴盛。作为剧坛重要人物,尤侗的观演剧活动甚是频繁,戏曲交游众多,并与冒襄、李渔、查继佐、曹寅等著名家乐主人在无形中织就了清初江南文人剧坛的主要关系网络,他们丰富的观演剧活动凝聚且呈现出清初江南文人剧坛的基本特点,也给清代文人戏曲发展及文人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义务戏是由梨园艺人参加的、不计酬劳的戏剧演出活动。清末天津义务戏的出现,受到了田际云“演剧兴学”的影响。民国以后,天津的义务戏比较活跃,并以赈灾募款、助学、助贫、助医及爱国演出为主旨,表现出自身的慈善公益性、民间主体性与以戏剧艺人为核心等显著特征。天津义务戏作为近代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梨园艺人社会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彰显了寓乐于善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