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玲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1):57-59,117
以敦煌悬泉置汉简为依据,结合有关文献,对汉代“髡刑”作了新的解释,对“驰刑”和“复作”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对了解汉代法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献勾勒唐代流人管理制度,从发遣、行程、居作、流放期限以及流人入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法刑不一的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刑法剥夺自由刑体系中,存在着无期徒刑严厉性不足、有期徒刑上限过低、拘役教化不足等问题,导致剥夺自由刑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不能充分实现。为最大限度实现剥夺自由刑的目的,就需要对其进行立法完善,包括:设置25年不得假释或减刑后服刑期不得少于25年的无期徒刑;提高有期徒刑上限至20年;有期徒刑数罪并罚上限根据其并罚总和刑期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以及设置各种拘役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4.
罪犯的减刑问题一直是监狱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处理监狱与人民法院、监狱与罪犯、监狱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直接关系减刑制度的良好运作。目前监狱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即罚金刑不执行法院就不给予罪犯减刑,法院的这种做法挫伤了罪犯改造的积极性,给监狱管理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应采取相应政策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资格刑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认为我国资格刑体系应废止“剥夺勋章、奖章、荣誉称号”,将“剥夺政治权利”改称为“剥夺一定权利”并使之具体化。同时建立资格刑监督考察制度、资格刑减刑和复权制度,以保证其确定、有效地执行。  相似文献   

6.
贡禹认为汉初无赎刑,沈家本和程树德也持汉初无赎刑的观点。但是,竹简秦汉律中却有大量的关于赎刑的法令,许多学者鉴于出土文献的高度可信性而否定贡禹汉初无赎刑的论说。出土文献具有高度的可信性,传世文献的价值也不应该轻易地加以否定,贡禹"汉初无赎刑"的认识应非虚言。汉初的以爵赎罪由法律明文规定,具有法定性和确定性,在适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在适用机会上具有平等性,因而可以被时人理解和接受,被认为具有合理性,这才是贡禹认为汉初无赎刑的真正原因。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赐爵和鬻爵,军功爵开始轻滥化,尤其是普通百姓可以获得的低级爵更加变得有名无实,以爵赎罪逐渐被以钱赎罪取代,赎刑开始成为富人才可以享有的法律特权。  相似文献   

7.
选择题 (含单选和多选 )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   )。 A 春秋经义    B 律 C 格       D 比 E 式2 )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 A 法令由一统   B 一断于法 C 事皆决于法   D 以刑杀为威3)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 (   )。 A 法网严密   B 全国实行统一的法令 C 严刑重罚   D 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4 )下列属于秦朝作刑的有 (   )。 A 城旦     B 鬼薪 C 白粲     D 作如司寇 E 罚作5 )秦朝的刑名包括 (   )。 A 作刑     B 迁 C 赀      D …  相似文献   

8.
复权是对罪犯被剥夺的某种权利或者资格的恢复。针对死缓限制减刑制度所带来的限制减刑犯的改造以及监狱监管难题,是可以通过引入复权制度来加以解决的。复权并非否定限制减刑,它只是一种特殊的恢复罪犯可继续减刑的资格恢复制度。复权的适用应受到严格约束,在具体的立法实践中,实体上要严格限定复权的适用对象及复权的适用条件;程序上要建立从罪犯申请起经监狱审核最终到法院判决的完整的复权程序。复权的适用应与限制减刑的立法初衷相适应,从根本上讲,要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刑罚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一根据《尚书·吕刑》,周代有墨、劓、宫、大辟的五刑体系。其中,除大辟为死刑外,其他四种都是刻人肌肤、残人肢体的肉刑。肉刑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汉书·刑法志》载:“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则夏商周三代都有肉刑存在。肉刑的使用,适应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水平,因而在当时没有人对之提出异议。战国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刑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文帝十三年,一举废除了墨、劓、刖(即刑,包括斩右趾和斩左趾)三种肉刑,以钳城旦春(五岁劳役刑)取代黥刑(即墨刑),以答三百取代劓刑,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资格刑立法有违罪刑相适应,刑罚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和刑罚的功能目的,造成不同位阶甚至同一位阶的法律的某些内容相互冲突,导致资格刑在适用上不协调,执法上不统一。因此,增加剥夺政治权利刑的弹性,将驱逐出境刑分为终身驱逐出境和限期驱逐出境,增设资格刑减刑与前科消灭制度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罚金刑空判问题比较严重,存在罚金刑先缴后判和将是否交纳罚金作为减刑、假释的条件的现象,损害了我国的法律权威。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将罚金刑上升为主刑,明确罚金刑的执行部门,减少罚金刑的必并制等立法措施以及建立财产调查、保全并附卷移送制度等完善司法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正>刑罚是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发展与演变实质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刑罚发展与变化的原因与表现都是多层次的,但是整体趋势是从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汉唐刑罚演变特点研究》一书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式,将汉代与唐代的刑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代与唐代的死刑、流刑、劳役刑、身体刑等  相似文献   

13.
“复作”,顾名思义就是“一题再作”,就是要学生在初作的基础上进行又一次写作。认真抓好复作,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原因固然  相似文献   

14.
秦汉军事刑罚的行施指包括军事刑罚的检举执法机构、审判量刑原则、刑罚的种类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及实践活动。军事刑罚的实施是将观念和书面上的律令条目付诸于实际的操作。秦汉军人犯罪的检举机构常设的有将帅及军吏、监军御史,非常设的有绣衣直指使者、军监、刺奸、护军等。审判中的量刑原则围绕议功、议贵、议勤展开。刑罚种类分为斩刑、肉刑、赀刑、劳役刑、削爵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罪犯,如果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罪或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中惩罚与教育、与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鼓励罪犯认罪伏法加速改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减刑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更好的考验罪犯在监狱是否进行了真实良好改造,此时减刑鼓励罪犯改造的功能将大打折扣.由于减刑的适用对象十分广泛除了死刑立即执行的外都可以使用,这就会使一些主观恶性深,人身危害性大的罪犯通过伪装的良好表现获得减刑在经过很长的服刑期后重获自由,再次对案件的当事人进行打击报复,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从而不能有效的实现刑罚的严惩罪犯的功能.因此需要对我国的减刑制度进行改革.本文主张对减刑现存的程序进行改革.提出了改革方案,希望能够加以完善我国的减刑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冗官问题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以宋代最为突出。宋代近三百年间曾多次实行过裁减冗官即“省官”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宋代独特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冗滥的恩荫制度以及广泛的科举取士制度是造成官冗的内层原因,而裁减冗官问题本身所涉及的困难也是封建社会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17.
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司法实践中,对罪犯的财产刑执行情况基本不予审查,这种履行与不履行都获得减刑、假释的情形,使法律的严肃性、导向性受到挑战。联动机制则将罪犯的财产刑履行情况与自由刑的奖惩联系起来,促进罪犯财产刑的履行,"联动机制"本身是一种对策论方法,其本质是一项从对抗走向合作的协议,其价值在于增大社会整体利益。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针对联动机制适用存在的立法、司法等问题,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探讨规范联动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象刑与五刑     
象 刑 与 五 刑 都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刑 罚 制 度 。 五 刑 是 指 四 种 肉 刑 与 死 刑 , 即墨 、劓 、膑 、宫 、大 辟 五 种 刑 罚 ; 象 刑 是 以“画 衣 冠 异 章 服”的 办 法 来 模 仿 、效 法 五刑 的 一 种 惩 罚 方 式 。 五 刑 行 于 阶 级 社 会 , 而 象 刑 则 行 于 原 始 社 会 末 期 的 尧 舜 时代 。《尚 书·尧 典》和《皋 陶 谟》中 的 五 刑 实 际 上 是 指 象 刑  相似文献   

19.
“先刑后民”即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该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先刑后民原则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公民个人的合法民事权利,而且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以及个别司法人员的主观原因,导致该原则被滥用甚至被恶意利用,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先刑后民原则实际上是公权优先的体现,笔者认为,在现代法治国家,应树立公权与私权并重的理念,国家行使公权力不能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先刑后民原则应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恐怖主义犯罪呈现出四个新动向,根据这些新动向及现行刑事法律对恐怖主义犯罪惩治的不足,提出了新疆防控恐怖主义犯罪的几点建议:首先在刑法中明确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罪名;其次规定恐怖主义犯罪的特殊减刑或免刑事由,以便强化瓦解恐怖主义犯罪组织和团伙的力度;最后提出对恐怖主义犯罪罪犯的刑事处罚应当增设没收财产刑和罚金刑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