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本文根据马斯洛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从玛蒂尔德在自我实现及对爱的寻求这两方面未果的角度分析了其悲剧的真正成因,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堕落,抑不在于她将项链丢失,其悲剧根源在于自我实现未果以及爱的需求未能满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命运悲剧的根源 ,认为他的命运悲剧根源在于其自身的努力与历史的不可抗拒性的冲突 ,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自身的矛盾冲突 ,从而确证了《三国演义》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4.
《诗学》中包含着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根源的见解:悲剧人物有善良的一面但并不善良到极点,具有美学上的“崇高”特征:最好的悲剧冲突是内部冲突:悲剧效果的终极根源在于它让人在面对悲剧人物时感到自己渺小而又伟大。与长期以来文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和倾向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见解更值得肯定,因为它更符合文学作品实际;理论视角更加恰当;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与经典作家的悲剧思想更为相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左传》中国君的妻妾为主要对象,探讨了她们干预国家政事的内因和外因,并详细论述了她们在内政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由于她们不具备独立的政治力量,其命运多表现出悲剧色彩,并且这种悲剧在以后历代的宫廷中一再上演。这充分说明悲剧产生的根源不在于女性干政本身,而在于封建的宗法制度,只要这种制度存在,这种悲剧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悲剧理论的童年时代,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系统化的悲剧理论,为悲剧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悲剧的产生与作用。对于悲剧情节发展的根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过失说”,悲剧故事的展开和悲剧人物的结局,其原因并不在于上天早已安排的命运,而是悲剧人物本身的行为过失所致。文章从悲剧人物“过失说”提出的背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的缺失和“过失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亚里士多德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寒夜》是一部“好人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本动因深植于汪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文宣的痛苦,直至生命的毁灭不是某人的过失所致,也不能单纯归罪于社会或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汪母及曾树生存在的本身就是汪文宣痛苦的根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汪文宣的死亡以及其家庭结构的最终消解是其家庭结构的存在自然生成的。在这个消耗性的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把握了这个结构才算真正把握住了“好人悲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艺术魅力在于她鲜明的性格特征,病态的精神世界和女性性别的悲剧。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情欲与钱欲的不可调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对情爱的渴念的激烈冲突,最终在“金的枷锁”下,情欲与钱欲一起耗尽人的生命。《金锁记》中鲜活的“七巧”形象,源于人性自我的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10.
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说”首次从人物自身寻找悲剧根源,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将悲剧原因深化为人物自身的性格冲突。“错误说”为性格悲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表达了他对现代人内在世界、复杂心理和悲剧命运的探索.奥尼尔认为命运的神秘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属性,莱维尼亚可以说是现代人悲剧命运的抽象化身.其悲剧源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两种纯粹价值的矛盾,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认为《美国悲剧》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和传统清教主义的式微.这种基于消费主义和清教主义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有较大局限.清教主义作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日益兴起的消费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美国社会观念的“灵”和“肉”,控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从虚拟身份、虚设标准和虚伪制度三个角度解析《美国悲剧》所表现的清教主义和消费主义相互纠结下的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3.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反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而目前解决“反公地悲剧”最佳途径是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优化资源配置。当前,要解决中国公立高校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反公地悲剧”现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构建一个以教育产权的重新界定、整合、使用以及交易为内容,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公立高校产权管理体制,从根本上避免公立高校中的“反公地悲剧”现象。  相似文献   

14.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形象。其品质特征可以“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来概括。吕布在从历史迈入文学殿堂,成为《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时,其品格特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勇猛无敌被备加渲染,而他的“背恩忘义”更被大大地突出,成为他品格行为中最显著的特征。这是作者对作品思想倾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总体要求的反映。吕布的死具有明显的隐喻意义。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主要在“勇而无谋”,而不是“见利忘义”。  相似文献   

15.
悲剧的性格悲剧的结局——论宋江性格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根源就在于他的双重性格."忠""义"思想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调和的两个方面,这种反抗性与妥协性的矛盾,使宋江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左右摇摆.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性格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曲巍 《华章》2013,(20)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梁祝》传说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流传千古,芬芳四溢,对后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梁,祝二人爱情萌发、生长的主客观因素、心理机制和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从心理方面揭示了梁祝悲剧的社会意义——对于扼杀爱情、毁灭幸福的封建婚姻制度的鞭挞。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个人遭际、感悟与时代困境,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形成了悲剧人生观,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与“苦痛”,解脱之道在于“艺术之美”。其“境界”、“眩惑”、“古雅”、“悲剧’’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生活“真”与“自然”的反映,与其悲剧人生观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李白之求仙学道,在“未遇之前”是“为了猎取功名”,而后期则是“对政治、社会的弃绝”。对于这种判说,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本文先阐述了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梳理了游仙诗的大致发展进程,并对李白游仙诗作了粗略分析,揭示出深蕴于其间的悲剧意识:李白为消解悲剧情绪而轻举仙游,但又因无法淡泊功名,也就无法弃绝政治社会而重新带着更为浓厚的悲剧意识返回现实。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